间本身也带着与生俱来的“褶皱基因”
,那些在宇宙大爆炸初期被压缩进普朗克尺度的时空奇点,总会在漫长岁月里,如同伤疤下的炎症般,偶尔渗出异常的时间粒子。
“第17号探测小组报告,玉夫座矮星系外围的时间流体出现ooo3秒的回溯波动,波动源锁定在一片暗物质云团内。”
通讯频道里传来年轻操作员略带紧张的声音。
周念真转身看向全息投影,只见玉夫座方向的星图被放大,一团模糊的暗物质云如同墨滴入水,而在云团中心,代表时间流的黄色箭头正以微不可察的幅度逆时针偏转。
“让‘织时者号’立刻前往,使用引力透镜扫描仪进行分层探测。”
周念真下达指令,手指在控制台上划过,调出了遍布宇宙的探测网络分布图。
此刻,从大麦哲伦星云到室女座星系团,共有十七个像17号这样的小组在不同星域巡航,他们驾驶着装备了“时间涟漪频谱分析仪”
的特制飞船,如同宇宙血管里的白细胞,搜寻着任何可能导致时间病变的“病原体”
。
“总指挥,‘织时者号’反馈,暗物质云团内存在高频时间粒子共振,初步判断是一个直径约3个天文单位的时隙雏形。”
十分钟后,通讯频道再次响起。
周念真看着屏幕上逐渐清晰的图像——那不是一个可见的裂缝,而是一片时间密度异常的扭曲区域,其中的时间粒子像被搅动的蜂群,以违背熵增定律的方式高聚合又离散。
这种“时蜂群”
现象,正是时间裂缝形成前的典型征兆。
“启动‘时间缝合协议’第三阶段。”
周念真深吸一口气。
所谓缝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物理修补,而是利用量子纠缠原理,在时隙周围建立一个“时间镜像场”
。
当“织时者号”
将携载的十二枚“时序锚点”
精准投放到时隙外围时,这些由简并态物质制成的金属锚点瞬间展开成六芒星阵,它们射出的量子弦如同看不见的蚕丝,开始编织覆盖时隙的“时间茧房”
。
“锚点同步率987,镜像场正在稳定构建……”
操作员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
但就在此时,屏幕上的时隙区域突然爆出强烈的时间辐射,原本有序的“时蜂群”
瞬间变得狂暴,如同被戳破的马蜂窝,向四周喷射出携带时间误差的粒子流。
“织时者号”
的护盾能量读数瞬间下降了15,舰体因时间流的剧烈冲击而产生剧烈震颤。
“怎么回事?”
周念真眉头紧锁。
根据数据库记录,这种规模的时隙雏形不应该产生如此强烈的反抗反应。
她立刻调取“os-7”
的历史数据对比,现这次的时间粒子震荡频率,与三百年前大时序紊乱初期的某些特征惊人地相似。
一个不祥的预感掠过她的脑海:难道这些看似孤立的时隙隐患,背后存在某种未知的关联?
“总指挥,人马座方向也出现了类似的时间异常波动!”
另一个监测终端突然出警报。
紧接着,天鹰座、天猫座……越来越多的星域传来异常报告,那些原本被认为是孤立事件的时隙隐患,如同被点燃的导火索,在宇宙的不同角落相继“亮起”
。
穹顶屏幕上,代表时间异常的橙红色光点不再是零星几点,而是像病毒扩散般,在星图上连成了一片片模糊的光晕。
“启动最高预警!”
周念真当机立断,“通知所有探测小组,放弃单独缝合,立刻向最近的星域枢纽集结,我们需要重新评估这些时隙的关联性。”
她的目光扫过混乱的星图,手指在控制台上快敲击,调出了“时序中枢”
的深层计算模块。
她需要“os-7”
用最核心的量子处理器,模拟这些时隙之间可能存在的时间场共振模型。
当海量数据涌入计算核心,屏幕上的星图开始生诡异的变化——那些分散的橙红色光点之间,逐渐浮现出一条条由虚粒子构成的连接线,它们跨越亿万光年,以一种越空间距离的方式相互“呼应”
。
最终,这些连接线在星图上勾勒出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图案:一个覆盖了近半个可观测宇宙的、由时间裂缝隐患构成的“时空蛛网”
。
“这不可能……”
席科学家阿瑞斯博士看着眼前的景象,声音因震惊而颤抖,“这种规模的时间场共振,除非……除非有某种越宇宙基本力的存在在干预时间结构。”
周念真沉默着,她的目光落在“蛛网”
的几个交汇点上,那里正是宇宙中已知的几个大质量黑洞所在的位置。
难道是这些吞噬一切的时空巨兽,在演化到某个临界点时,开始反噬时间本身?
“不管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