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你说不认,可老百姓认了(第1/2页)
主要出场人物:
苏清商(女主,体制外执棋者,冷静果决)
李元吉(男,民艺塾主理人,新生代领袖)
裴照(男,礼部侍郎,表面守规实则暗中支持革新)
朱秉文(男,内阁大学士,开明派元老)
谢知节(男,大理寺评事,正直清廉)
阿阮(女,街头说书少女,舆论先锋)
单元内作用:承接“民间自立学院”引发的合法性危机,转入官方承认与否的关键拉锯战;通过一场“真假认证”的舆论攻防,展现话语权争夺的隐蔽战场;为主角回归创造政治势能,并推动官民规则体系从对抗走向融合。
情节:
(1)他们发榜文打假,我们办巡讲认亲
礼部突然张贴《伪学纠谬榜》,宣称“清商学院”未经朝廷批准,皆属“假冒名目,蛊惑愚民”,并悬赏举报。李元吉却不慌,反而命阿阮牵头组织“真传巡讲团”,由小石头、沈砚秋等亲授学员带队,赴各州公开演示“闭目考学”“地鸣传音”等独门技艺。每到一地,先请当地耆老验证身份,再现场教学一课。百姓口耳相传:“人家连聋子都能教会打节拍,你说它是假的?”
(2)她说,认证要看心,不看印
阿阮在瓦舍登台,不说故事,只念名单——逐个宣读十七所“清商学院”的创办人姓名、出身、师承。念至庐州小石头时,她顿了顿:“八岁,父母死于饥荒,启蒙于野狐塾,现为《街声集》编委。”台下一片寂静。她最后问道:“你说它是假的,请问,谁给一个孤儿起名字的权利?”次日,街头出现“认亲墙”,百姓自发张贴自家孩子在清商学院读书的照片,题曰:“我认这个师门。”
(3)礼部的印,盖不住万民的手印
裴照察觉风向不对,私下命人收集各地“清商学院”学生家长联署的《自愿就读书》,共三千余份,加盖指印。他将册子呈交皇帝,轻声道:“这不是聚众,是聚心。若强行拆散,怕激起民变。”更关键的是,其中二十三人竟是京官家仆或远亲。皇帝翻至某页,赫然看见自己乳母之孙的名字,沉默良久,终将册子退回裴照:“暂勿处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3章你说不认,可老百姓认了(第2/2页)
(4)老学士带来的不是话,是镜子
朱秉文邀请国子监祭酒共游西市,特意绕道经过一所露天学堂。只见孩子们正跟着柳扶风学“踏足记谱”,泥土地上画满节奏格。老祭酒嗤笑:“这般粗陋,也算教化?”朱秉文不答,只请路边卖饼老妪过来问价。老妪脱口而出:“三文一个,但我闺女在那儿念书,她们教我记账用拍子——哒哒哒,就是三,啪,就是十。”祭酒愕然。朱秉文叹道:“你教的是经义,他们教的是活命。”
(5)大理寺的差役,成了第一拨转学生
谢知节侄儿因好奇混入清商学院听课,回家后竟用节拍记忆背完整本《论语》。其父大惊,亲自前来查探,结果自己也被“情绪节点拆解法”吸引,当场报名旁听班。谢知节得知后并未阻止,反而悄悄派人记录课程内容。七日后,他在刑案审讯中尝试用“节奏引导供述法”,竟使顽固嫌犯主动交代藏赃地点。他提笔写下新注:“律令难入心,节拍可通神。”
(6)她还没点头,认证体系自己长出来了
某日清晨,工部忽收一批“教学器械报损单”,附图显示各地清商学院所用陶管、木板均有统一编号与制造戳记。经查,竟出自官营窑厂三年前订单——林砚舟早以“废弃建材”名义批量采购,预留伏笔。裴照拿到报告,冷笑:“他们不用你认证,他们让自己变成标准。”而此刻,苏清商正翻阅一封密信:七州已有四十九所新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