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
朕让他们寻一块风水宝地,你想他们的时候,随时可以去祭奠。”
“涵涵想亲自回去一趟,将他们接到京都,以表孝心。”
秦狄沉吟片刻,实在不忍拒绝她的一片孝心,应允道:“既然你有这份孝心,朕又岂能不允。
只是此去千里之遥,山高路远你一个人朕不放心。
这样吧,朕差遣些锦衣卫与你同行,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听到秦狄的关心,江涵面露笑意,点头道:“其实涵涵一个人去也没问题的,不过为了让皇帝哥哥放心,那我就带两名锦衣卫同行好了。”
马车行驶了将近半个时辰,驶离管道后开始变得颠簸起来。
沿着颠簸的小路又走了将近两炷香的时间,终于停了下来。
“陛下,前面道路狭窄,马车无法通行,我们只能徒步而行了。”
车外传来甲的声音,紧接着车帘就被挑开,秦狄与江涵先后从车上走下。
“陛下,这是什么地方?”
看着周围陌生的环境,江涵充满了好奇。
对她而言,只要与皇帝在一起,去哪里都无所谓。
“一个极为普通的村庄,口渴了吧,走,朕带你去讨口水喝。”
秦狄迈步向前,朝着不远处在田间劳作的百姓缓步走去。
年龄四十多岁的样子,穿着极为普通,肌肤黝黑,就是一个寻常百姓的装扮。
“这位老哥,这距离春耕还有几天,这么早就下地干活啊?”
秦狄的到来,早就吸引了老农的注意,那么大的马车,想看不到都难。
只是他没想到,对方会来与自己搭话。
“呵呵,春耕之前给地松松土,过几日雨水之后,也好及时埋下种子。
这位公子一看就是从城里来的吧!
是来找宋时的?”
老农见他与自己搭话,便停下了手中的活,上下打量着秦狄。
“怎么?老哥是怎么知道的,难道经常有人来找宋大人吗?”
见对方毫不费力的说出了自己的目的,秦狄显得有些好奇。
“倒也不是经常有人来,去年来了一波人,前来吊唁宋时他娘。
架势那叫一个大,惊动了整个村子。”
说到这里,老农左右看看,压低声音说道:“可不是我吹牛,听说还是皇帝派来的人呢!”
“呵呵,好像是有这么回事,我也听说了。
确实是皇帝让他们来吊唁宋母,宋大人对朝廷有功,这都是应得的!”
秦狄的随口之言,倒是引起了老农的兴趣。
“这位公子,这么说你真的是来找宋时的?看你能坐得起马车,还有随从,你也是个大官吧?”
“对,我是来找宋大人,不过我可不是什么大官,做点小生意而已。”
得到秦狄的回答后,老农想了想,很郑重的点了点头,说道:“对,当官的来都有兵丁保护,你就只有随从,是来找宋时办事的?对了,宋时究竟是个什么官,你能不能和我说说?”
他这么一问,秦狄忍不住笑了起来,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与宋大人不是一个村子的人吗?难道还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官吗?”
“咳,问过,他说他是个只管种地的小官,一开始我们也就信了,可是一个种地的小官,宋母去世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
现在想想,种地那还需要官,这种地不是老百姓的事吗!”
听到这样的回答,秦狄暗暗点头,虽说宋时是个管种地的官,但官职也是正四品,这样的官可不能算是小官了。
不过他能这样对乡亲们说,可见他对官职虚名并不看重,这一点难能可贵。
“他倒是没骗你们,宋大人确是管种地的官。
说起来可能不好听,但是作用很大啊。
地要是种好了,咱们老百姓才有饭吃,有衣穿呐!”
对秦狄的话,老农深感赞同,连连点头,说道:“这话说的没错,几年前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
再看这几年,皇帝免除赋税,家里的粮食都吃不完,日子有奔头了。”
秦狄:“我听说好像从今年起,朝廷就要恢复征收赋税了,这件事情老哥听说了吗?”
对他的话,老农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一屁股坐在地上,说道:“早就听说了,年前官府就出了告示,地保也都挨家挨户的通知了。
收就收,咱老百姓占了几年便宜已经知足了。
再说了,现在的赋税比前些年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