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王成同志,以及各位在座经历过实战的同志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因为一颗特定型号的配件,导致一门重要的火炮无法修复,从而贻误战机?
有没有因为冬季被服供应不及时、标准不统一,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严重削弱了部队战斗力?
有没有因为地图测绘不准、道路桥梁承重数据缺失,导致部队机动计划全盘落空?”
一连串具体而尖锐的问题,敲在不少学员的心上。
他们立刻想起了报纸报导,不久朝鲜战场传来,在冰天雪地里,极寒天气下瑟瑟抖的战士,想起了因为缺少一个关键电台零件而中断的联络,想起了被迫绕远路而疲惫不堪的行军。
“同志们,”
陈朝阳的声音提高了几分,“你们想的没错,后勤是保障。
但它绝不仅仅是把物资从一个点运到另一个点那么简单!
现代战争,尤其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与世界头号强敌的较量,打的是什么?”
他自问自答,语气肯定“打的是钢铁,打的是技术,打的是组织效率,归根结底,打的是整个国家工业、农业、科技和动员能力的总和!
而这个总和,其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就在后勤体系上!”
他走到黑板前,在“后勤”
二字外面画了一个大圈,写上“大后勤体系”
。
“我们传统观念里的后勤,可能只局限于军队自身的运输队、兵站、仓库。
但我今天要讲的‘大后勤’,其根基在民间,其血脉贯通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军队中的‘以军带民’,意味着什么?”
他再次提问,引导着思考,“不仅仅是我们派出战斗英雄去做报告,鼓舞民心。
更深层次的,是用军队对装备可靠性、物资标准化、供应时效性的极致要求,去倒逼和拉动民用产业的升级!”
他看向台下,“如果我们军队的通讯设备,要求其所有电子元件的接口、规格必须统一,达到在严寒、湿热、震动环境下稳定工作的军标。
那么,国内生产这些元件的工厂,是不是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
当我们成千上万套被服的需求下达,要求尺寸精准、面料耐磨、填充均匀,这会不会促使纺织行业改进工艺、建立更严格的生产标准?
这就是‘以军带民’——用军队这个最‘挑剔’的用户,带动民用产业向高精度、高可靠性、标准化方向迈进!”
他顿了顿,继续阐述“那么‘以民促军’呢?
反过来,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强大、标准化的民用工业体系,遍布全国、管理规范的仓储运输网络,
反应灵敏的物资调配系统,以及大量受过基本技术训练的产业工人同志们。
这意味着什么?”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学员们
“这意味着,一旦进入战时状态,我们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民用工厂转为军品生产,将民用卡车编入运输序列,将技术工人征召入伍补充技术兵种!
一个强大的民用经济基础,是军队战时扩张和持续作战能力最深厚的源泉!
这就是‘以民促军’!”
这时,一位戴着眼镜、显然是参谋出身的学员举手提问
“陈教员,我理解您的意思。
但这里有个矛盾军队要求高度统一和专用,而民用生产追求的是成本和市场适用性。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难道要让全国的工厂都按照军标来生产暖水壶吗?”
“问得好!”
陈朝阳赞许道,这正是他希望引出的深度思考,
“这就涉及到‘军民融合’的精髓,不是简单地让民品达到军标,或者让军品降低标准,而是要找到那个‘结合点’,
建立一种‘平时为民,急时转军’的弹性机制和标准体系。”
“比如,”
他举例说明,“我们可以推动建立一种‘基础通用标准’。
汽车的轮胎螺丝、动机的基础接口、无线电的某些基础频段和协议,
是否可以制定军民两用、或者极易转换的国家强制标准?
这样,民用卡车在生产时,就潜在地具备了满足军事后勤需求的基因。
又比如,重要的民用基础设施,如大型桥梁、隧道、港口,在设计建造时,是否就应该考虑到其军事承载能力、伪装防护需求和快修复预案?
这就是将国防需求,‘融合’到国家经济建设的血脉之中!”
他总结道,声音沉稳“所以,我所理解的,在军事层面上真正的‘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协同展’,其最终形态,就是要构建一个
‘军中有民,民中有军,平战一体,迅即响应的国防有机体’!”
“在这个有机体中,军队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国家和社会肌体之中。
前方的战士与后方的工人、农民,被统一的技术标准、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共同的国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