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命令其立即停止南下,指挥权即刻与师参谋长、副师长完成交接。
继续率主力部队按原计划南下,归建第十三兵团。
&1t;br并安排部队,护送其回元山城。
留守待命,等候下一步指示。
&1t;br四、告诉他,志司正在研究对他的新的任命,让他深刻反省,准备在新的战线上戴罪立功!”
&1t;br“是!”
参谋长迅记录。
&1t;br这个方案,既有雷霆手段,又有爱护心肠,既坚持了原则,又充满了保护和期望,无疑更能让人接受,也更能挥陈朝阳的作用。
&1t;br北平,一会议室内烟茶氤氲,气氛凝重,但气氛并非单纯的愤怒,更多的是深沉的思考和战略权衡。
&1t;br那份来自前线的急电在几人手中传阅完毕,放在铺着绿色绒布的桌面上。
&1t;br主位者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目光仿佛穿透烟雾,看向更远的地方,先开口,他的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1t;br“前线的电报,大家都看了。
陈朝阳遇刺,事后隐瞒不报……”
&1t;br“这个陈朝阳,是一把好刀,锋利的很哪。
&1t;br这次的事情,危险的很,也错误的很。
&1t;br刀锋用的好,可以杀敌,用不好,也会伤到自己嘛。
&1t;br志司和九兵团的同志,批评的对,是应该泼泼冷水,让他醒醒脑子。”
&1t;br他顿了顿,指尖轻轻点着电报:“但是呢,我们不能因为刀子一时烫手,就把它丢回炉子里去。
&1t;br要想办法,给它换个更合适的刀柄,让它既能挥锋芒,又不会烫伤自己。
&1t;br同样批评是必要的,志司和兵团已经做了。
&1t;br我们现在要考虑的,不是接着骂娘,而是接下来怎么办。
&1t;br我看呐,这次的事情,倒也是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我们早就想办而不好办的机会,把他请回来,让他安安心心地给我们多磨几把好刀出来。”
&1t;br负责干部和组织工作者接口:“朝阳同志的错误,暴露的是年轻干部在巨大压力和责任下可能出现的决策失误,是政治不够成熟的表现,必须指出、必须纠正。
&1t;br但也要看到,他的初衷并非私心,而是为了部队士气和作战任务。
&1t;br更重要的是,他的军事才华、创新思维和对技术装备的敏锐度,是全军极其稀缺的资源。
&1t;br一味的责罚,甚至一棍子打死,不是我党培养干部的方法,&1t;br他的安全,早已不是个人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军队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
&1t;br儒雅长者微笑开口,带着些许无奈和欣赏:“说起来,关于调朝阳同志回国的事,此前,我们就多次商议过,&1t;br他在朝鲜打得越好,展现出的价值越大,我们就越担心他的安全。
&1t;br况且,国际形势复杂,有些‘朋友’的心思也难以捉摸。
&1t;br半岛的局势,牵涉的方面很多,也不止是明面上的敌人。
&1t;br让这样一位兼具实战经验和技术创新思维的同志长期置于一线,风险确实太大。
&1t;br只是碍于战事紧张,一直未找到妥善的调整、合适、不挫伤其积极性的时机。
&1t;br这次事件,虽然令人后怕,但也恰恰促使我们下定了决心。
&1t;br调他回国,去军事学院,或者放到更能挥其特长的岗位上,把他那些‘宝贝疙瘩’似的实战经验,系统地总结出来,推广出去,这比他在前线多打一两场胜仗,意义要深远得多。
&1t;br他是个难得的‘种子’,我们要把他种在更肥沃、更安全的土壤里,让他生根芽,长出更多的果实,而不是让他在前线冒着被风雨摧毁的风险&1t;br这是对人才最大的爱护,也是对军队未来最负责任的态度。”
&1t;br“朝阳同志这次无纪律的行为,性质是严重的,批评是必要的,深刻检讨是要有的,这一点绝不能含糊。
&1t;br关于问题的必要性,志司的同志们已经说明,不然上行下效,这个口子要扎紧,解放时期许多同志犯过这个毛病,现在不能再有…”
&1t;br位者微微颔:“这次事件,是不幸,也是万幸。
人没事,就是最大的幸运。”
&1t;br另一威严长者声音洪亮,朴实而有力:&1t;br“要得,这个小陈,是块打仗的好料,胆子大,脑子活,能带兵,能搞缴获,还能琢磨新东西。
&1t;br就是有点愣,得敲打,也得保护。
&1t;br让他回来好,军事学院那个地方,需要他这样的新鲜血液。
&1t;br不能老是纸上谈兵,要结合实战,他正合适。
&1t;br告诉他,前方后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