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秋紧张地指挥着炮组:“快!
结合炮管!
支架!
底盘锁定!”
&1t;br在冰天雪地中,炮组成员带着厚厚的防冻手套,动作虽然稍显笨拙,但凭借事先反复演练的模块化程序,竟在不到十分钟内,将分散的部件组装成了一门直指峪口的57无后坐力炮!
&1t;br“轰!”
模拟炮弹呼啸而出,在“敌”
车队中心炸开象征性的烟团!
模块化的威力初露锋芒!
&1t;br李卫东的救护队紧随攻击部队,在雪地上迅展开简易救护所。
&1t;br这一次,“救命水”
的软管被厚厚的棉套和热水袋包裹得严严实实,虽然笨重,但保证了伤员能及时得到“救治”
。
&1t;br金蒜粉被大量撒在绷带上,用于预防伤口感染。
&1t;br战斗异常激烈。
“蓝军”
依托地形和少量“装甲”
负隅顽抗,给进攻方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
&1t;br严寒依旧是最大的敌人:&1t;br一辆跟随步兵冲击的运输车,因长时间高行驶在极寒中,一处关键轴承因钢材冷脆性突然断裂,彻底瘫痪。
&1t;br一门参与火力支援的步兵炮,实弹训练用炮,但炮架为旧型号,在连续射击后,炮架焊接处因低温韧性不足,突然崩裂,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但火炮报废。
&1t;br冻伤减员数字仍在攀升,尤其是长时间在雪地潜伏的阻击手和侦察兵。
&1t;br虽然有了金蒜粉和初步的防冻措施,但极端低温下,暴露依旧致命。
&1t;br担架队不断从火线上抬下“伤员”
和因冻伤失去行动能力的战士。
&1t;br当最后一股“蓝军”
在狼牙峪口被“歼灭”
,象征胜利的绿色信号弹升上天空时,整个战场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1t;br没有预想中的欢呼,只有沉重的喘息和寒风的呜咽。
&1t;br士兵们拄着枪,看着身边倒下的“战友”
身上都被系着白布条,看着那些因冻伤而痛苦蜷缩的兄弟,看着趴窝的车辆和断裂的炮架,&1t;br胜利的滋味,混合着铁锈、硝烟和鲜血的咸腥,还有那深入骨髓的寒冷,复杂难言。
&1t;br演习总结场:南口厂区空地。
&1t;br数千名参演官兵肃立。
&1t;br寒风吹拂着残破的军旗和战士们冻伤的脸颊。
气氛庄重而肃穆。
&1t;br陈朝阳走上临时搭起的土台,他没有看稿,目光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疲惫、冻伤却依旧坚毅的脸庞,扫过那些趴窝的车辆、断裂的炮架模型。
&1t;br“同志们,”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全场,带着一种沉重的穿透力。
&1t;br“这七天,‘砺冰’演习,结束了。”
&1t;br“我们胜了。
但这胜利,是踩着冰碴子,裹着冻疮,用趴窝的车、断掉的炮、送错的鞋,还有,”
&1t;br他顿了顿,声音有些沙哑,“还有我们许多战士们冻僵的手脚,甚至‘牺牲’换来的!”
&1t;br“看看这些趴窝的铁骡子!”
他看向场边,“技术组!”
&1t;br“到!”
。
&1t;br“十五天!
我只给你十五天!
全专区所有车辆、枪械的防冻方案,必须落地!
趴窝的车,要变成雪原上的猛虎!
冻住的枪,要变成随时喷火的怒龙!
能不能做到?”
&1t;br“能!
保证完成任务!”
&1t;br“李卫东!”
&1t;br“到!”
&1t;br“盐水,差点成了冻死伤员的帮凶!
防冻输液管,一个月内,我要看到样品!”
&1t;br“是!”
李卫东脸色凝重。
&1t;br“刘长河!
孙振山!
陈二牛!
还有所有管后勤、管协调的!”
陈朝阳的目光变得异常锐利,&1t;br“这次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