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159章 伏牛山小王庄

第159章 伏牛山小王庄(1 / 2)

妇联小院里,赵红梅的大嗓门指挥着布置下一次联谊会的会场。

新房的工地上,打夯的号子声此起彼伏。

&1t;br河南,伏牛山皱褶深处的小王庄。

&1t;br49年的秋,比往年更干冷些。

风吹过光秃秃的田埂,卷起一阵呛人的黄土。

&1t;br陈翠兰佝偻着背,把几捆沉甸甸的玉米杆子拖到自家土坯房的墙根下码好。

&1t;br这点柴火,得精打细算,才能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

&1t;br屋里传来压抑的咳嗽声,还有小女儿招娣细弱的呜咽。

陈翠兰抹了把额头的汗,汗水和着灰土,在脸上划出几道泥痕。

&1t;br她撩开打着补丁的蓝布门帘,昏暗的光线下,土炕上躺着她的婆婆,盖着一床破絮,咳得蜷成一团。

&1t;br九岁的儿子铁蛋正踮着脚,努力把一碗冒着微弱热气的野菜糊糊端给炕沿边的妹妹。

&1t;br七岁的招娣小脸蜡黄,抱着膝盖缩在角落,小声啜泣着喊冷。

&1t;br“娘,妹妹喝不下……”

铁蛋看见她进来,声音带着点沮丧和担忧。

&1t;br陈翠兰心里一揪,快步走到墙角一个上了锁的小木箱前,摸出贴身藏着的钥匙打开。

&1t;br里面放着家最金贵的东西:一个油纸包。

她小心翼翼地解开绳子,露出里面小半袋糙得硌手的玉米面。

&1t;br“铁蛋,去灶上再烧把火,热点水。”

陈翠兰舀出一点点玉米面,声音干涩。

铁蛋应了一声,麻利地跑去灶间。

&1t;br陈翠兰看着油纸包里又薄下去一层的粮食,再看看炕上病弱的婆婆、瘦弱的女儿和过早懂事的儿子,一股沉重的责任,沉甸甸地坠在心底。

&1t;br七年了,自打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收到那张写着丈夫名字的“阵亡通知书”

,她的日子就像这黄土坡,一眼望不到头,只有无尽的苦熬。

&1t;br男人死了,死在打鬼子的战场上,留给她一个“烈属”

的名头,和这副千斤重的担子。

&1t;br眼泪早就流干了,只剩下麻木的、日复一日的劳作,像一头蒙着眼拉磨的老驴。

&1t;br铁蛋对爹几乎没印象,招娣更是从未见过爹的模样。

&1t;br日子就在这沉重的灰黄色调里,一天天往前挪。

直到九月的一天,村头忽然响起了喧天的锣鼓声和嘈杂的人语。

&1t;br小王庄,这个闭塞得几乎被遗忘的山坳,迎来了土改工作队。

&1t;br整个村子都活泛了,像一潭死水里投进了石块。

陈翠兰也被通知去村公所登记人口、核实成分。

&1t;br村公所那间破庙改的大屋里挤满了人,空气里弥漫着汗味、旱烟味和一种前所未有的亢奋气息。

&1t;br土改工作队的同志穿着洗得白的灰布军装,正挨个询问、记录。

&1t;br张干事低头看着登记册,例行公事地询问:“下一个,陈翠兰家是吧?家里几口人?成分?”

&1t;br陈翠兰这时方才上前声音低沉沙哑:“四口。

婆婆,我,儿子铁蛋九岁,女儿招娣七岁。

是贫农。”

&1t;br“嗯。

家里有军属或者烈属没有?”

&1t;br陈翠兰沉默了几秒,仿佛没听见。

空气似乎凝固了一下。

周围登记、议论的嘈杂声成了背景音。

&1t;br张干事疑惑地抬头,看向陈翠兰:“大嫂?问你呢,家里有没有参军的?牺牲的?”

&1t;br陈翠兰这才仿佛被惊醒,看向张干事。

她干裂的嘴唇动了动,没出声音。

&1t;br连忙伸进口袋里,掏出一个用粗布和油纸层层包裹的小包。

油纸边缘已经磨得黑起毛。

&1t;br她低着头,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指,开始一层、又一层地解开那些包裹。

&1t;br动作迅,在她专注低垂的脸上投下深深的阴影。

&1t;br周围的声音似乎都小了些,有人投来好奇或同情的目光。

&1t;br一旁的李队长也停下了笔,看着。

&1t;br终于,最里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红楼:开局吕布天赋 灭世魔龙三岁半 退隐江湖那些年 同我仰春 [综武侠]穿成过儿他姐之度步天下 [红楼]明初种田指南 穿越大明之我是首辅 明末:我带着两白旗反清怎么了? 灯烬有余声 智霸大夏:从地主傻儿到开国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