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河到南口,从十三陵脚下到东沙河畔,短短两个月间,四十多万百姓被调动起来,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
&1t;br昌平的天是晴朗的天,昌平的人民是热情而又勤劳的人民。
&1t;br青壮年男子负责开山凿石、疏浚河道,妇女们在后勤点烧水做饭、缝补衣物,连半大的孩童都拎着竹篮给工地送水。
&1t;br锄头、铁锹与洋镐在荒地上翻飞,沉寂多年的十几万亩荒坡地被一垄垄开垦出来,新挖的水渠蜿蜒在田间,原本干涸的沟壑蓄满了春水,&1t;br就连太行山余脉关沟峡谷的天然落差都被利用起来——一座木质结构的小型水电站正在峡谷间拔地而起。
&1t;br这座位于南口西北的水电站堪称巧夺天工。
3公里水流落差达40米,是极佳的水流电位置。
&1t;br南口西北,峡谷轰鸣。
郑教授带着他的技术团队,正围着那架主体由本地槐木打造的斜击式水轮机忙碌。
湍急的水流冲击着叶片,出均匀有力的嗡鸣。
&1t;br陈朝阳站在飞溅的水雾旁,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欣喜。
他刚从南口机械厂过来,那里的煤气内燃机每日要吞下18吨煤炭,吐出600度电,&1t;br而眼前这利用自然伟力的水轮,无需燃料,电量基本相同,一度电的成本竟低至令人难以置信的30元!
&1t;br相比之下,南口机械厂的那台煤气内燃机显得笨重又昂贵,热效能低得可怜,每度电成本高达1200元。
&1t;br当场拍板:直接放弃煤炭电,专攻于全县水利电工程,优先集中于东沙河流域,十三陵水脉!
&1t;br而煤气内燃机专攻于机械工程,农耕机器,乃至汽车制造,这些技术难题对于郑教授而言不过手拿把掐,这才是它的用武之地!
&1t;br然而,工业化的雄心很快撞上了现实的壁垒。
&1t;br当郑教授团队将图纸转向拖拉机引擎和汽车底盘时,人才匮乏的窘境暴露无遗。
&1t;br全县能真正读懂复杂机械图纸的技术员,掰着手指头数也不足三十人,还都是这几个月在慕白同志主持的技术培训时紧急培养出来的苗子。
&1t;br再培训新工人又需要时间。
&1t;br厂房里,老师傅们围着车床急得团团转,恨不得多生几只手;&1t;br学徒们则盯着锃亮的刀具和旋转的工件,眼神里充满了敬畏与茫然。
&1t;br昌平迈向工业化的坚定步伐,被这巨大的人才缺口硬生生拖住了节奏。
&1t;br五月的热风掠过田野,昌平广袤的麦田率先泛起一片醉人的金黄。
&1t;br沉甸甸的麦穗谦卑地低垂着头,风过处,金浪翻滚,空气里弥漫着清甜的、预示着丰收的麦香。
夏收,已近在眼前。
&1t;br陈朝阳站在西峰山的瞭望台上,手中紧握着全县的土地规划图。
目光扫过脚下这片由汗水唤醒的新垦公田。
&1t;br在他的强力推动下,这些土地被清晰地划分为三块:最大面积优先种植棉花,保障穿衣御寒;&1t;br其次是大片耐旱高产的红薯、土豆,夯实粮仓根基;&1t;br最后才是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它们榨出的油脂点亮千家灶台,榨剩的豆饼花生麸更是滋养土地的宝贵肥料。
&1t;br而且这些产油植被对于土地肥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以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1t;br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地鼓励昌平所有拥有田地的乡亲们去种植土豆和红薯。
&1t;br这并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有着实际的支持和保障。
&1t;br昌平政府会优先收购这些土豆和红薯,这无疑给了乡亲们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让他们不用担心种植出来后没有销路。
&1t;br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鼓励措施,是因为昌平下半年的产业规划重点集中在畜牧养殖方面。
&1t;br而红薯不仅可以用来酿酒和提炼酒精,还十分高产。
&1t;br与水稻和小麦相比,中等肥力红薯的亩产能够达到1500斤,而水稻和小麦的亩产只有120斤左右,差距相当明显!
&1t;br而红薯的生产周期也与水稻、小麦相近,都大约为4个多月。
&1t;br基于此相同的时间内,种植红薯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为畜牧养殖提供更多的饲料资源。
&1t;br几个月高强度的劳作并未熄灭百姓眼中的光亮。
县里严格执行按劳计酬,每日下工,乡亲们攥着带着体温的现钱,脸上是踏实的笑容。
&1t;br傍晚的供销社,成了整座县城最热闹的所在。
褪色的木门框被磨得亮,门槛早被无数双沾着泥的布鞋踩出了深深的凹槽。
&1t;br长队排到了街边,有人买了蓝布预备做夏衣,有人添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