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读者】:亲爱的读者大大们,作者十分感谢大家伙送来的礼物,本书创作的最大瓶颈是流量问题。
&1t;br谢谢大家送来礼物的支持,但作者诉说困难不是想卖可怜要大家送礼物,只希望读者大大们能给个五星好评支持一下就行,谢谢大家。
&1t;br这个分数对作品真的很重要,多一个好评,书就多一分被推荐的机会,我也知道大家伙顾虑,怕分数高了,小说就没了,这点作者会尽量避免,再次感谢大家!
&1t;br……………&1t;br陈朝阳的手指停留在冰冷的炮管上,感受着钢铁的厚重与内膛螺旋线的精密触感。
&1t;br作为曾经的指战员,即使调到了政治部,这股熟悉的气息几乎瞬间点燃了他血液深处的火焰。
&1t;br75毫米山炮!
在当下火力贫弱的部队里,每一门都是能左右战局的宝贝疙瘩!
&1t;br“好东西啊……真是好东西!”
他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军人对武器的天然痴迷和一种深切的痛惜。
&1t;br他的目光贪婪地扫过巨大的炮架基座、厚重的摇架、复杂的驻退复进机构,脑海中甚至瞬间勾勒出它怒吼时地动山摇的景象。
“要是能造新的……哪怕一个星期一门……”
&1t;br然而,指尖传来的冰冷坚硬,也无情地戳破了他瞬间燃起的狂热。
现实的困境如同冰冷的铁水,浇灌而下。
&1t;br“人才?”
环顾四周,这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工人,已然是厂里“国宝级”
的老师傅了,还带着几个年轻的学徒。
&1t;br老师傅们技艺精湛,但岁月不饶人,精力有限;学徒们眼神专注,但稚嫩的手上还带着摸索留下的油污和伤痕。
&1t;br修复一门炮尚且如此艰难,遑论制造?缺乏受过系统教育的工程师、设计师,没有大批成熟的技术工人,这生产线就是一堆冰冷的死铁。
&1t;br“技术的问题也很急迫!”
眼前这“维修”
工作,已经是在挑战极限。
&1t;br图纸不全,靠的是老师傅们的经验和近乎直觉的手感;&1t;br材料更是卡脖子,修复炮闩需要的高强度合金钢、复装炮弹的特种射药,哪一样不是需要举国之力才能保障的战略物资?&1t;br以昌平一县之力,连稳定供应的门路都找不到。
&1t;br郑春秋站在一旁,敏锐地捕捉到了陈朝阳眼中那剧烈燃烧又迅被理智压制的火焰,以及随之而来的凝重。
&1t;br他太理解这位书记此刻的心情了。
随即低声补充道:“书记,修复工作已是竭尽全力。
就这些老师傅,还是当初接手工厂时留下来的宝贝。
&1t;br培养新人……太难了。
至于生产……”
他苦笑一声,摇了摇头,“没有完整的图纸、没有配套的精密机床、没有稳定的特种材料供应链,还有严格的工艺标准和质检体系……这生产线,现在就是个‘高级修理铺’。”
&1t;br陈朝阳深深吸了一口气,车间里混杂着铁锈、机油和一丝若有若无硝烟味的空气涌入肺腑,让他热的头脑彻底冷静下来。
&1t;br他缓缓收回手,目光从冰冷的炮管移开,扫过远处农具生产线飞溅的火花,最后落回眼前这沉默而艰巨的维修现场。
&1t;br“我明白了。”
他的声音恢复了县委书记的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遗憾,但更多的是务实的决断。
&1t;br“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眼下,春耕是命根子,前线急需的炮火支援更是命脉中的命脉!”
&1t;br他转向郑春秋,眼神锐利而清醒:“郑教授,这条线,维持现状,但优先级提升!
&1t;br你刚才提的困难,我记下了。
当前,集中一切力量,确保修复效率和质量!”
&1t;br………&1t;br陈朝阳的手指最后重重地在那冰冷的75山炮炮管上按了一下,仿佛要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未尽的渴望都烙印进钢铁之中一般。
&1t;br“等等,郑教授。”
他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车间嘈杂的清晰。
&1t;br他目光没有离开那门炮,“我想到一点。
眼前的困难如山,但我们不能只低头看脚下,还得想想将来怎么走路。”
&1t;br郑春秋也停下摸索动作,专注地看向陈朝阳。
&1t;br陈朝阳的指尖沿着炮管上那精密的螺旋膛线缓缓滑过,最终停留在炮闩附近一个复杂的部件上:&1t;br“这门炮,还有未来我们可能接触到的所有装备,零件要像农具的犁头那样,做到统一标准!
&1t;br比如这个炮闩,这个复进簧,能不能设计成固定的几种规格?&1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