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等谁的问题,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节奏!
&1t;br坦克的‘破甲’、步兵的‘清疮’、炮兵的‘锤击’、高炮的‘盾牌’,必须在统一的时间轴下精准联动!
&1t;br任何一个环节脱节,整个攻击链条就会断裂!”
&1t;br他放下铅笔:“这就是我理解的‘步坦协同防控反坦一体化’,它不是公式,而是一种动态、基于战场反馈的协同艺术!
&1t;br各单位的指挥员,必须清楚自己在每个阶段的任务和节奏,通讯必须保持绝对畅通!”
&1t;br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1t;br陈朝阳的话为他们勾勒出了一幅远比简单“坦克冲、步兵跟”
更为复杂、也更为强大的进攻图景。
&1t;br王承柱和刘海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思索。
&1t;br就在这时,通讯主任快步走入,打破了沉默,将一份电文递到了陈朝阳手中:“长,志司急电!”
&1t;br陈朝阳接过电文,就着灯光迅阅读。
&1t;br电文上的字句清晰而沉重:“……敌情已明,战役决心已定。
&1t;br着你部务必于五日内进抵三八线前沿地域集结,归第13兵团指挥序列,担任战役预备队及主要突击方向……第三次战役不日即将起……”
&1t;br命令如山。
&1t;br指挥部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凝重,刚才还在争论的战术问题,立刻变成了迫在眉睫的现实。
&1t;br陈朝阳的目光再次落在地图上,在元山与三八线之间反复巡弋,计算着路程、时间和可能遇到的敌情。
&1t;br良久,他抬起头,眼神已然恢复了绝对的冷静和决断。
&1t;br“命令收到。”
他沉声道,随即话锋一转,出乎所有人意料地说:&1t;br“大战在即,血火难免。
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让战士们心里只装着冰冷的命令和牺牲的数字。”
&1t;br他看向刘海伟和王承柱:“通知下去,明晚,全师在驻地山谷,举行一场大型文艺汇演!
&1t;br让宣传队把本事都拿出来,鼓励各连队出节目,让同志们唱起来,笑起来,把憋着的劲儿、想家的情,都给我吼出来!
&1t;br我们要让战士们心里揣着一团火,而不是一块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