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半山区的公寓里,午后的阳光被厚重的窗帘过滤,只剩下昏黄的光晕投在昂贵的地毯上。萧亚轩(萧雅姿)放下电话,听筒与底座接触时发出的轻微“咔哒”声,在过分安静的客厅里显得格外清晰。她刚刚结束与何先生的一次短暂而秘密的会面归来,对方提供的消息,让空气中原本就若隐若现的紧张感骤然凝聚。
何先生通过某些不便明言的渠道,大致摸清了那家“商业咨询公司”的底。其收取费用的最终源头,指向了一家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空壳公司,这本身很常见。但不同寻常的是,这家空壳公司的主要联系人地址,位于印尼雅加达。
印尼,雅加达。
这个地名像一根冰冷的针,刺中了萧亚轩神经最紧绷的地方。这与她们为廖奎伪装的“廖月生”那套南洋华侨背景,在地域上高度重合。这绝不再是泛泛的商业背景调查,而是带有明确指向性的深入刺探。对方的目的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商业竞争,更像是在小心翼翼地验证某个特定的“故事”。是他们在南洋虚构的家族产业引来了真正的窥伺?还是……对方根本就是对“萧亚轩”和“谢亦菲”这两个凭空出现的人,以及她们与“廖月生”之间那系统生成的关系证明,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无论是哪一种,风险等级都已骤然提升。这不再是潜在的危险,而是已经逼近眼前的暗流。
---
北疆后方野战医院,废弃厂房改造的档案室弥漫着陈旧纸墨和消毒水混合的气味。利用轮休时间,廖奎主动过来帮忙整理近期的伤员病历,希望能为后续的医疗总结积累更规范的资料。
当他从文件柜中取出标有自己姓名和编号的档案袋时,动作微微一顿。长期在系统【明镜止水】状态下培养出的、对细节近乎本能的敏锐,让他立刻察觉到异常——档案袋侧面的封口线缠绕方式,与他上次整理后习惯性留下的细微痕迹不同。袋口也有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非自然力造成的轻微褶皱。
他不动声色,找到负责管理档案室的一名年轻文书,状似随意地问道:“小刘,最近有人调阅过我的档案吗?”
那文书小刘正埋头抄写文件,闻言抬起头,眼神与廖奎接触的瞬间闪烁了一下,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支支吾吾道:“啊?廖、廖组长……这个,我也不太清楚,可能……可能是政治处的同志按惯例核查吧……”
这话语里的迟疑和躲闪,印证了廖奎的猜测。他的档案被非正常地、且意图隐蔽地翻阅过。联想到最近几天,个别之前对他颇为赞赏的领导,看他的眼神里似乎多了一些难以言喻的审视意味,一种无形的压力开始悄然弥漫。
立功受奖,尤其是他这种因“超凡”表现(尽管已极力掩饰)获得的殊荣,在带来荣誉的同时,也像探照灯一样将他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下。他的“富农”成分,他过于精湛甚至在某些时候显得“未卜先知”的战场直觉和医术,在战事相对平缓、内部整肃和政治工作加强的当下,很容易成为某些人眼中需要“厘清”的疑点。名声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护身,也能引来不必要的、甚至危险的关注。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从需要被宣传的“英雄”,部分转变为需要被“审查”的对象。
---
系统空间,主屋书房。
柔和的光线洒在书桌上,仿佛能暂时驱散外界的阴霾。萧亚轩和谢亦菲再次来到这里,不仅是寻求片刻的安宁,更是为了传递至关重要的信息。
萧亚轩提笔,字迹依旧沉稳,但笔锋间多了几分凝重:
奎:
香江秋风渐劲,偶有落叶窥窗,恐非吉兆。万事皆需慎之又慎,盼君于北地,亦时刻警醒,保重自身。
家中一切安好,孩儿日长,勿念。
轩、菲字
她没有明言调查的进展,那太过危险,但“落叶窥窗”、“非吉兆”已足够传达香港局势的不妙,而“慎之又慎”、“时刻警醒”则是她们能给出的最急切的提醒。
纸条被小心地压在书桌的固定位置。
不久后,当廖奎的精神力触及空间,读到这张纸条时,他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深意。香港的麻烦并未解除,反而可能升级了。这与他刚刚察觉到的自身处境何其相似!暗流,同时在南北两地涌动。
他沉默片刻,拿起笔。他不能提及档案被查之事,那只会让远在香港、身怀六甲的她们徒增担忧。他必须让她们安心,专注于自身的安全。
轩、菲:
北地天寒,将雪,一切如常。
职责所在,自知谨慎。
汝等于香江,安危为重,无需挂念前线。
望自珍摄,待重逢。
奎
他强调了“一切如常”和“自知谨慎”,让她们知道自己已有所警惕,同时将重点落在对她们的担忧上——“安危为重,无需挂念前线”。这是他能做出的,最坚定也最温柔的回应。他将回信仔细放好,感受着那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