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在此刻被他用于回溯和估算。
脑海中仿佛有一架精密的天平,将记录簿上的数据、韩志刚的直观感受、猪只的大致食量、以及眼前残留料渣所暗示的实际用量,一一放置上去进行权衡、计算。
片刻后,他睁开眼,心中已有定数。记录上的数字,确实被刻意夸大了至少三分之一!
他不动声色,找来当时一同参与晚间喂料的其他两名职工(并非周子强亲信),以复盘夏季饲料配比优化为由,请他们共同回忆和确认昨晚的实际操作过程和大致用量。那两名职工虽觉奇怪,但也依实说了,他们的证词与韩志刚的感受及廖奎的估算基本吻合。
恰在此时,周子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也溜达了过来,脸上带着那惯常的、略显虚伪的关切:“廖奎同志,忙着呢?是不是饲料记录有什么问题?我昨天领取和协助投放的时候,可是严格按照要求来的。”
廖奎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他,手中拿着记录簿,语气不卑不亢:“周子强同志,正好你来了。关于昨天这批麸皮和豆料的实际消耗量,我们几个刚好在复盘夏季饲喂方案,发现记录和大家的实际操作记忆有些出入。不如我们一起,按照当时的操作流程,现场大致模拟折算一下?”
他根本不给周子强狡辩的机会,直接邀请他参与“现场复盘”。在众目睽睽之下,廖奎凭借其对饲料配比的精深理解和“精准轨迹指引”带来的超强细节把控力,将昨晚的拌料过程、投放区域、猪群分布等因素分析得条理清晰,数据推算严谨,每一步都合情合理,无可挑剔。最终推算出的实际用量,与记录簿上的数字相差甚远。
周子强的脸色渐渐变得难看起来,他试图争辩几句,但在廖奎缜密的逻辑和在场其他职工隐隐佐证的目光下,显得苍白无力。他只能含糊地推说可能是自己当时记录匆忙,看错了秤星或者笔误。
“记录工作关系到生产数据的准确性,以后还请周同志务必仔细些。”廖奎没有穷追猛打,只是淡淡地提醒了一句,便将记录簿上错误的数字划掉,在旁边标注了更接近实际情况的估算值。
周子强碰了一鼻子灰,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在几个职工隐含鄙夷的目光中,悻悻地离开了。
危机看似化解,但廖奎心中没有半分轻松。他清楚,周子强这次失败的小动作,只会让其更加记恨,手段也可能变得更加隐蔽和恶毒。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在这片盛夏灼热的荒原上,在与形形色色人物周旋的同时,他们还必须时刻提防着这条潜伏在阴影中、伺机而动的毒蛇,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与大意。劳作的艰辛与潜在的危险,如同这闷热的天气一般,无时无刻不笼罩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