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幅画面紧接着浮现:**昏暗的煤油灯下,张小花侧影单薄,专注地伏在桌上,铅笔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轻响。她偶尔抬起头,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眼神里有迷茫,有坚韧,还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只为他而存在的牵绊……**
这静谧而带着淡淡忧伤的画面,像一捧清冽的泉水,浇熄了方才升腾的火焰,带来一种沉静而沉重的责任感。
两个女人的面孔,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在这虚拟空间的鏖战间隙,如此清晰地交织碰撞,让他心烦意乱。
“集中精神!”廖奎猛地甩头,强行将这些杂念驱散。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他必须专注于眼前的挑战!
他再次投入到枯燥而艰苦的练习中。复位、缝合、复位、缝合……每一个步骤都追求极致。他甚至模拟了各种突发状况:肠管突然破裂大出血怎么办?公猪在缝合中途猛然暴起怎么办?缝合线断裂怎么办?并在虚拟空间中一一寻找应对策略。
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又重来了多少次。当外界五分钟准备时间即将耗尽,虚拟空间提示他必须退出时,廖奎终于成功地、完美地完成了一整套无懈可击的操作流程。从情绪引导安抚,到精准复位,再到完美缝合固定,用时控制在三十五分钟以内,对牲畜的刺激和伤害降到了理论上的最低值!
时间到!虚拟训练结束。
廖奎的意识回归现实,眼神中再无一丝犹豫和慌乱,只剩下绝对的冷静和专注。他制定的方案,核心就是:小剂量镇静+局部麻醉+情绪引导创造操作窗口+精准微创手术。
其他选手也各自有了方案。孙建国选择的是相对标准的、依赖稍大剂量镇静配合局部麻醉的方案,力求在牲畜安静状态下完成手术,但风险在于镇静剂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术后恢复问题。马向东则更倾向于依靠经验和力量,准备在有限保定下快速完成复位,但对操作精度和牲畜伤害控制考虑较少。李卫红和周小河的方案则介于两者之间,各有侧重。
抽签决定手术顺序。廖奎抽到了第三个。
第一个上场的是马向东。他深吸一口气,走进手术区。果然,他一上来就试图凭借力量和速度强行复位,但那头公猪因剧痛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猛地一挣,马向东差点被甩出去,脱出的肠管受到牵拉,情况似乎更糟了。评委们连连摇头。马向东最终在工作人员协助下勉强完成了复位,但操作粗糙,用时过长,效果不佳,他垂头丧气地走了出来。
第二个是孙建国。他严格按照方案,先给公猪注射了剂量不小的镇静剂。待公猪明显安静下来后,他才开始操作。他的动作规范,步骤清晰,如同教科书演示。然而,或许是镇静剂影响了公猪的生理状态,或许是操作本身依旧带来了刺激,在缝合固定到一半时,公猪突然抽搐了一下,导致一针缝合位置略有偏差。孙建国脸色一白,赶紧调整,最终完成了手术,但那个小小的瑕疵,恐怕会影响评分。
轮到廖奎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李主任屏住了呼吸。谢薇不自觉地握紧了双手。孙建国紧紧盯着,想看看这个“乡下小子”有什么高招。
廖奎平静地走进手术区。他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先站在一个安全距离,静静地观察了公猪几秒钟,眼神平和,仿佛在与它交流。同时,他悄然启动了【群体情绪微弱感染】,将“平静”、“安全”的微弱意念,如同涓涓细流般,持续传递过去。
公猪依旧焦躁,但那种歇斯底里的狂暴似乎减弱了一丝。
接着,廖奎示意助手,按照他的方案,注射了小剂量的镇静剂和进行了精准的局部麻醉。他选择的镇静剂量,足以让公猪放松,但又不会让它完全失去意识和活动能力。
等待药效发挥的间隙,廖奎准备好所有器械,动作有条不紊。
药效上来后,公猪明显安静了许多,但眼睛还睁着,四肢仍有一定活动能力。廖奎知道,关键的时刻到了。
他深吸一口气,集中全部精神,将【群体情绪微弱感染】的效果催动到当前能达到的极致,同时配合着轻柔而坚定的抚摸动作(避开敏感区),一步步靠近公猪的后躯。
“放松……很快就好……帮你解除痛苦……”意念如同无形的丝线,缠绕过去。
公猪喉咙里发出低低的咕噜声,身体微微颤抖,但没有像之前对待马向东那样剧烈挣扎。它似乎感觉到这个两脚兽的意图并非完全是恶意的。
就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