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隐约抬头,看到了更远方那条名为“科学”的、或许可以借力的道路。
风继续吹着,带着麦穗即将成熟的清香。廖奎转身,继续走向他的猪圈。那里,才是他真正的战场。
省农科院专家谢薇的来访,如同夏日池塘里投下的一颗石子,涟漪荡开几圈后,水面终归慢慢恢复了平静。但水面之下,一些细微的变化却在悄然发生。
谢薇离开后的几天,廖奎的生活似乎回到了原来的轨道。白天盯在养猪场,晚上进入虚拟训练场磨炼手艺,偶尔应对一下社员们抱来的各种疑难杂症家禽家畜。三号猪圈的任务虽然完成,但系统的下一个阶段性目标尚未刷新,这短暂的“真空期”让他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也让他不由自主地开始回味谢薇提出的那些问题。
那些关于“为什么”、“依据是什么”、“如何量化”的追问,像一根根细小的针,刺破了他长期以来依赖经验和感觉的舒适区。他发现自己很多操作确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种精准的判断,更多是源于祖辈经验的沉淀、系统技能的辅助以及一种近乎本能的直觉。这种模式,可以让他成为红星公社的“能人”,但似乎……也仅限于此了。谢薇口中那套“科学化”、“可推广”的东西,像远处的一座山,他隐约能看到轮廓,却不知路径在何方。
这天下午,天气有些闷热,乌云在天空低垂着,酝酿着一场雷雨。廖奎蹲在自家院子的角落里,正对着一堆晒干的草药发呆,尝试着按照《母猪产后护理》残卷上的古方,搭配一种预防猪只夏季热应激的药粉。他发现残卷上的某些药材名称与本地叫法对不上,剂量描述也颇为模糊(“少许”、“一把”),这让他有些无从下手。
就在这时,陈卫红拿着一本厚厚的、封面已经磨损的《中草药图谱》找了过来。自从谢薇来访后,这位女知青似乎受到了某种刺激,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科学解释土法”的工作中。
“廖奎同志,”陈卫红额角带着细汗,眼神却亮晶晶的,“我查了一下资料,你上次提到的‘牛蒡根’和‘穿心莲’,在中医理论里确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预防猪只暑热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具体用量需要根据猪的体重和实际情况进行换算,不能完全凭‘感觉’。”
她翻开那本图谱,指给廖奎看相关的植物图形和现代药理说明。虽然很多专业术语廖奎听不懂,但那清晰的图片和相对明确的剂量范围,还是让他眼前一亮。这本书,像一把钥匙,帮他打开了那本残卷上一些模糊记载的锁。
“还有,”陈卫红继续道,“谢薇同志留下的那份关于猪只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的简要说明,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我们可以尝试把她提供的理论数据,和我们本地能够获取的饲料资源更精确地对应起来。比如,豆饼的粗蛋白含量大概是多少,优质猪草的纤维和维生素含量大致在什么范围……虽然做不到完全精确,但比我们之前完全靠估摸要强很多。”
她拿出几张写满了演算过程和比例数字的草稿纸,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如何将谢薇的科学框架与廖奎的本地化资源列表进行“嫁接”的尝试。
廖奎看着那些陌生的数字和符号,以及陈卫红试图用它们来解释自己那些“土法”的努力,心里那种被针扎的感觉又来了,但这一次,针尖上似乎带上了一点微弱的、引导性的光。他沉默地听着,偶尔提出一两个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豆饼不够的时候用什么替代能尽量不影响蛋白水平?”“不同地块长的同一种猪草,营养价值会不会有差异?”
这些问题朴实而尖锐,往往把陈卫红问住,让她意识到理论落地时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但她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兴奋,觉得找到了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两人一个提供实践场景和问题,一个尝试用理论工具进行解读和优化,在这闷热的、雷雨将至的午后,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却又实实在在的知识碰撞与融合。廖奎发现,当陈卫红用那些理论去分析他遇到的问题时,虽然他依旧无法完全理解那些原理,但思考问题的角度,似乎被无形中拓宽了。而陈卫红也发现,廖奎提出的那些基于经验的“刁钻”问题,往往能揭示出理论应用于实践时最关键的节点。
就在廖奎尝试着将陈卫红计算出的一个新饲料配比方案(略微调整了豆饼和某种特定猪草的比例)在脑海中用【因地制宜饲料优化】技能进行模拟验证时——
【叮!检测到外部系统性知识(谢薇提供)与本地化实践经验(宿主提供)及基础理论转化尝试(陈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