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只想平淡过一生 > 第51章 啊今天不能入洞房

第51章 啊今天不能入洞房(4 / 4)

p>这儿以售卖估衣为主,其他货物鱼目混珠,既有来路不正的,也有珍奇物品,更有假货蒙人。

东晓市源起何时现无可考,但东晓市在清代时已经形成是没有疑问的。

清乾隆年间久居北京的吴长元所着《宸垣识略》记载:“东晓市在半壁街南,隙地十余亩,每日寅卯二时,货旧物者交易於此,惟估衣最多。”

东晓市在清代时位于崇文门外药王庙逶西,半壁街南(药王庙现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附近)。

民国以后,这儿的空地陆续盖起房屋,东晓市才逐渐东移。

解放前东晓市已移至西临红桥、东大地,东至葱店街,北至沙土山,西至唐洗泊街,南至法华寺一带,方圆足有一平方公里范围。

胡同内两旁是地摊,每个地摊占地不过尺见长,摊与摊相连,每天开市顾客云集,争购物品。

东晓市上的摊贩多是白天走街串巷收买旧货的,也就是老百姓口中“打小鼓儿”

的。

他们手提马灯,在地摊前照来照去,搜寻着各自需要的旧物件,作为原材料或半成品,买回去加工制成商品出售。

所以说,东晓市既是个旧货销售市场,又是各种行贩搜购原材料或商品的货源集散地。

这也是“鬼市”

的一大特点——从原材料到成品货物,都在这儿有销路。

这也让鬼市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跑“鬼市”

的各种商贩,涉及五行八作,非常复杂,比如摆小摊的小商贩,他们都有精锐的眼光,以“多选择,勤跑腿,少花钱,买精货,少买货”

为原则。

多年生意场的历练,也让他们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那些收购金银饰、古玩玉器、文玩字画的商贩算是比较高级的,因为东晓市这类商品虽然不少,但是假货赝品居多,促使这类商贩凭经验眼力识货色,否则不是把“俏”

货漏掉,就是“打眼赔钱”

民国至解放前,北京街头有许多旧鞋摊,人送雅号“低头斋”

,又叫“一杆挑”

因为顾客要买鞋就得蹲下身子低头试穿,远处的够不着,卖主就用竹竿给挑过来,所以才有这两个绰号。

“低头斋”

从东晓市上收买旧鞋,有时是论斤称,花钱不多。

买回来刷洗修理,整旧如新,摆摊出售。

东晓市上比较出名的是卖估衣的,也就是旧衣服,上有细软皮货、长袍马褂,下至汗衫套裤,大凡还没有沦为破烂铺陈的,卖估衣的收去一番打理,又成为一件不脏不破的衣服裤袄,再拿到街边摆摊出售。

从乾隆年间到解放初期的百年多时间里,北京“鬼市”

的衍生展,正是北京一部分下层百姓的生活和商业展变化的真实写照。

解放初期,政府对东晓市加以整顿管理,并把摊贩们组织起来,分配到回收公司或信托商店工作。

1958年初,生存1oo多年的东晓市停业。

除了崇文门外的东晓市,德胜门附近的北小市在早年间也是热闹着呢。

跟东晓市不同,因为挨着什刹海附近的众多王府、豪宅,从清末到民国,在北小市捡漏财的传说让众多古玩爱好者趋之若鹜。

据传闻,溥仪的七叔载涛落魄时,曾经在这儿摆摊儿卖“破烂”

最开始知道的人并不多,更没引起外界的注意。

可是有一天,载涛在无意之中错将一只珍贵的明代瓷器当作一个普通的旧瓷器卖掉了。

买主没想到花了一点点钱居然捡了个大便宜,不禁心花怒放,由此就盯上了载涛的小地摊,几乎每天都要来看上一看。

于是乎,涛贝勒鬼市摆地摊的消息就传开了,搞得满城风雨。

这样一来,载涛不仅赔了一件宝贝,这再去鬼市做买卖的念想也断了。

到了建国前,德胜门北晓市卖文玩字画的少了,卖洋货的却多了起来。

这些东西有美国的救济品,也有走私品,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既有饼干黄油肉罐头,也有皮鞋大衣望远镜,来这儿逛一圈那就算“开了洋荤”

了。

据《银锭桥畔》一书作者邢正德先生撰文回忆:那时,我们经常能在晓市上看到一位大爷,上身穿一件美国军用夹克,腰间系一棕色皮带,皮带后面挂一带帆布套的美国军用水壶。

穿着一条绿军裤,脚上穿一双美国军用皮靴,头上戴一顶国民党军官的软盖大檐帽(没有帽徽),左手拿着一筒美国军用啤酒,右手拿着一盒美国军用食品。

嘴里叼着一根美国香烟,一步三晃地在德胜门晓市上游荡……

最新小说: 疲惫生活的温柔梦想 红场 江少的心尖宠:又乖又野 周通慕容雅幽沧月 公主可柔弱 曝光mc超模怪,吓哭万界 闺蜜他哥超凶,随军后他夜喊宝宝 咱家世代贼寇,你小子考上状元了 真千金读心后,傅少他自我攻略了 民国丶从上尉连长到特级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