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清朝小说集 > 第14章 科举纳贤暗流汹涌

第14章 科举纳贤暗流汹涌(1 / 2)

紫禁城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斑驳地洒在乾清宫的地砖上。孝庄太后端坐在暖阁内,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黄花梨木的扶手,目光落在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奏折。

"太后,您在想什么?"稚嫩的声音从身侧传来。八岁的顺治皇帝正襟危坐,一双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光芒。

太后收回思绪,慈爱地摸了摸儿子的小手:"哀家在想着,这江山该如何坐得更稳。"

窗外风声掠过,卷起几片落叶。顺治望向窗外,若有所思:"昨儿师傅教儿臣读书,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皇祖母,前朝那些人,是不是就是那不安分的水?"

太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皇上小小年纪,竟能悟出这般道理。不错,前朝余孽就如暗流,表面平静,实则汹涌。"她顿了顿,压低声音,"所以我们要疏,而非堵。"

"疏?"

"开科举,纳贤才。"太后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汉人读书人,最重功名。我们给他们前程,他们自然归心。"

顺治接过奏折,小手翻动着纸页:"这上面说要多设汉官职位?"

"正是。"太后点头,"多尔衮提议增设六部汉员,哀家以为可行。"

殿外传来脚步声,苏麻喇姑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太后,摄政王求见。"

太后眼中闪过一丝警觉,随即恢复平静:"宣。"

多尔衮大步走入,蟒袍玉带,气度不凡。他先向顺治行礼,而后转向太后:"臣有要事禀奏。"

"摄政王请讲。"太后神色淡然。

多尔衮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这是臣拟定的科举新制,请太后过目。"

顺治好奇地探头望去。多尔衮见状,竟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皇上也感兴趣?"

"朕想看看,如何能让百姓过得更好。"顺治天真却坚定地说。

多尔衮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躬身:"皇上圣明。臣以为,开科举不仅能笼络汉人士子,更能选拔真才实学之人,为国效力。"

太后接过文书,细细阅读。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蹙。殿内一时寂静,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增设明经、进士两科,广纳贤才..."太后轻声念道,突然抬眼,"摄政王,这明经科只考经义,不考策论,是何用意?"

多尔衮不慌不忙:"回太后,明经科取士,重在学问根基。策论虽能考校时务,但也容易让投机者钻空子。"太后若有所思地点头:"此事关系重大,需召集群臣共议。"

"太后英明。"多尔衮拱手,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深意。

当夜,慈宁宫灯火通明。太后独自站在窗前,望着满天繁星。苏麻喇姑轻轻走近:"太后,夜深了,该歇息了。"

"多尔衮今日之举,你怎么看?"太后突然问道。

苏麻喇姑迟疑片刻:"奴婢不敢妄言朝政。"

"但说无妨。"

"摄政王此举...看似为国选才,实则..."

太后冷笑一声:"实则是在为自己培植势力。明经科只考经义,不考时务,选出来的都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容易控制。"

苏麻喇姑低头不语。

太后长叹一声:"可眼下,我们也只能将计就计。明日朝会,你且看哀家如何应对。"

次日清晨,太和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多尔衮立于首位,神色肃穆。太后携顺治皇帝升殿,百官高呼万岁。

"众卿平身。"顺治稚嫩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礼部尚书出列:"启禀皇上,太后,摄政王所拟科举新制,臣等已详加研议,以为可行。"

话音刚落,一名满族大臣愤然出列:"臣有异议!增设汉官职位,恐削弱我满人根基!"

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多尔衮冷眼旁观,并不言语。

太后轻轻抬手,殿中立刻安静下来。"哀家明白各位的顾虑。"她声音平和却不失威严,"但天下初定,需以怀柔之道安抚汉人。科举取士,择优录用,不分满汉,方能长治久安。"

那满族大臣还要争辩,太后却已转向多尔衮:"摄政王以为如何?"

多尔衮躬身:"太后圣明。臣以为,可先在直隶试行,观其成效,再推广全国。"

太后满意地点头:"准奏。另,哀家以为明经科也应加考策论,选拔通晓时务之才。"

多尔衮眼中闪过一丝不悦,随即掩饰般地低头: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被甩七年后,高岭之花跪求当后爸 六零下乡:知青她有透视眼,带村考古奔小康 杀手之王归隐后,血洗都市 火影:从天而降落入柱间怀里 魔法乱世群英荟,内卷小队个个强 天命妖女之不死捉鬼师 囚笼地球 带着智脑闯异世大陆 胭脂看客 原神:身怀饕餮血脉的我无敌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