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搬运设备。赵队长带着几个海警在维持秩序,看到他们过来,立刻迎了上去:“打捞队的张教授来了,正在船上等着你们呢。”
跟着赵队长登上主打捞船,甲板上一个戴着金丝眼镜、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拿着图纸研究,看到陈轩,立刻伸出手:“陈先生,久仰大名,我是张启明,负责这次的打捞工作。”陈轩握住他的手,笑着道:“张教授客气了,您在水下考古领域的成果,我早就拜读过。”
寒暄过后,张教授将图纸铺在甲板的桌子上,指着上面标注的魔鬼湾海域图:“根据苏小姐提供的照片和海警昨晚的监测数据,沉船的位置大概在这片区域,深度约四十米,周围有三块大型暗礁,打捞难度不小。不过我们带来了侧扫声呐,先确定沉船的完整度,再制定打捞方案。”
说话间,工作人员已经将侧扫声呐的设备放入水中,屏幕上很快出现了水下的三维图像。随着图像逐渐清晰,一艘长约二十米的古船轮廓出现在屏幕中央,船身虽然有些破损,但整体结构还算完整,船仓的位置隐约能看到堆放的木箱形状。
“是明代的福船形制,”张教授的眼睛亮了起来,指着屏幕上的船身线条,“这种船多用于官运,看来陈先生之前的判断没错,这确实是一艘官船。”苏晴看着屏幕上的古船,心里的激动压过了之前的担忧:“只要能完整打捞上来,里面的文物说不定能填补明代海运史的空白。”
就在众人围着屏幕讨论时,一个工作人员突然喊道:“张教授,声呐扫到船尾有异常,像是被人动过手脚!”众人立刻凑过去,只见屏幕上的船尾位置,有一块区域的图像格外模糊,边缘还带着不规则的划痕。
“是炸药的痕迹,”张教授的脸色沉了下来,“有人用炸药炸过船尾,看样子是想强行打开船仓,但没成功,反而破坏了船身结构。”陈轩皱起眉,昨晚的盗捞团伙虽然带了潜水装备,但没听说他们有炸药,难道除了那伙人,还有其他人盯上了这艘沉船?
“先派潜水员下去探查情况,注意安全。”张教授对着工作人员下令,转头看向陈轩,“陈先生,你对文物鉴定在行,等下潜水员带上来的东西,还需要你帮忙看看。”陈轩点点头,目光落在屏幕上那片模糊的区域——炸药的痕迹很新,应该是最近几天留下的,这背后的人,比他们想象的更急着拿到沉船里的东西。
半小时后,第一个潜水员浮出水面,手里举着一个密封袋,里面装着一块完整的青花瓷盘。“张教授,陈先生,这是从船仓破损处找到的,上面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识!”潜水员兴奋地喊道。
陈轩接过密封袋,拿出玄鉴镜对着瓷盘照了照。镜面下,瓷盘上的缠枝莲纹清晰可见,釉色温润如玉,确实是宣德年间的官窑瓷器。但当他的目光落在瓷盘底部时,突然顿住了——款识的字体虽然模仿得很像,但笔触里少了官窑特有的规整,更像是民间仿品。
“不对,这不是官窑瓷。”陈轩皱着眉说,“宣德官窑的款识‘德’字心上少一横,这个瓷盘上的‘德’字是完整的,而且釉面的气泡分布不均匀,是后期仿造的。”张教授闻言,立刻拿过瓷盘仔细查看,过了一会儿,脸色凝重地说:“陈先生说得对,这是清代仿宣德的瓷器,怎么会出现在明代的官船上?”
就在这时,第二个潜水员也上来了,手里拿着一个铜制的盒子:“张教授,这是从船尾炸破的洞里找到的,盒子是密封的,没敢打开。”陈轩接过铜盒,入手沉甸甸的,盒子表面刻着复杂的云纹,边缘还有明显的碰撞痕迹,应该是被炸药炸出来的。
小心翼翼地打开铜盒,里面铺着一层暗红色的丝绸,丝绸上放着一卷泛黄的锦缎文书。陈轩轻轻展开文书,上面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仍能辨认出是明代的官方文书,开头写着“永乐十三年,遣内官郑和使西洋……”
“是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文书!”张教授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郑和下西洋的官方记载大多遗失,这卷文书要是真的,价值连城!”陈轩却没那么乐观,他指着文书末尾的印章:“这个印章是‘南京工部造’,但永乐十三年,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都是由龙江宝船厂建造,不归工部管,这文书有问题。”
苏晴看着桌上的仿品瓷盘和可疑文书,突然想起昨天林教授说的备案报告被调阅的事:“会不会是有人故意在沉船里放了这些假文物,想混淆视听?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陈轩的指尖轻轻敲着桌子,目光望向远处的魔鬼湾海域。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