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那宋粲听那信兵言,自家养的黑犬“元黑”只身入那狼群,便是再也坐不住了。
于是乎便抢了那信兵的马,领那校尉曹柯一路雪夜纵马,舍了两都得援军去城南积水潭驰援。
咦?
为何这城砦的水源要放在城外?
哈,此处倒不是城市水源,乃彼时筑城之时取土之地。
这古代筑城且是有些个讲究。首先要选了地势,然后再看水源。地势要险,一般关隘都要选了一个易守难攻之地。然,却要远离河道,断不可临河而建。而且,城内必须得有水源,也就是的有地下水,如此这般,方可建城。而且这两样绝对是个硬性的条件。
那位说了,怎的不能临河而建?把外面的河水引进城中。至少,这水源有了吧?而且,城外的河水也能增加防御。有何不可?
这个麽,很难说,想法很丰满,现实却不能以“骨感”来形容了,那叫一个残酷。
只能说永乐城就是这样丢的。
城池临河,也能把水引入城中,平时取水倒是个方便。然,一到战时,就不是那回事了。
元丰年,西夏梁氏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领六监军司兵三十万,兵围永乐城。
围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致使永乐城中缺水。
彼时的永乐城内也是玩了命的找水,然却的一个“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
后,又遭连天的大雨,夏军再放河水淹城。
可以说,永乐城不是被攻破的,城墙是生生的给泡塌的。
再说这城墙,不是拿砖块修砌起来的,基本上都是“夯土筑墙,以砖石裹其外而增其固”。
这砖石,倒是可烧,可取,亦可用石料替代。但是,这夯土麽,也只能就地取材了。
由于地势原因,筑城也不能可着城内砦边来取土,如此倒是破了那地势,到时候有你后悔的。
这就好比你家盖的房子,旁边就有人做了一鱼塘去。如此这般的话,你那房子尽管是用水泥浇也是住不得几年去。也别小看那点水,房子是水泥的不假,水泥底下可都是土!小水一泡,顶天了一年,就能把地基给你掏空。
于是乎,这筑城的夯土只能在城后十里外取土。
别小看这取土,也是个不小的工程。
往往城池夯筑成后,那取土之地,就变了一个大坑。回填倒是不可能了,只能放在那里,做城池储水之所。
一则挖渠建道引水入护城河,且做金城汤池,既能增加防御力,又不怕水淹。
二则,可供城中百姓,城外桑麻灌溉,城中亦有水井可用。
三则,此地不祥,原是西夏人破城之后,将那城中百姓、军夫、军将屠杀殆尽,在此积尸成阕,为京观也。
却说这银川砦所处乃极旱之地,倒是比不得南方,河流纵横且是水源丰富草木茂盛,树木成林。
这银川边砦且是连那活着的大树都不曾见过几棵,倒是那百年的枯树比比皆是,庞大的枯枝横亘于旷野之上,且被那夕阳染了金黄,配上那荒漠孤烟且有几分的野趣。
银川砦,也是那熙河开边之时与那西夏征战所建。
建造之初,便选了这两山之间的垭口。刚开始,也就是做个褚兵防御之所,戎兵带甲三千。
倒是这仗也不是天天的打,宋夏之战也是战战停停。如今倒是个僵持。
这仗不经常打了,这边贸便于此盛行起来。
这作屯兵之用的小小边寨,也逐渐成为来往西域的马帮,中原的客商交汇落脚之处。商业繁荣,且有利可图,于是乎,这边寨也渐渐形成了一个边贸集镇。
然,或行商,或坐贾,于此定居者倒是个越来越多,来往者亦是一个络绎不绝。
几经翻建,扩容,如今城内民众常居者也有一个万户的规模。
而城郊西南夯土取材之地也经得积年雨水,多年的融雪而积聚成湖,一改往日的面目。
现在看去,却是一片滩涂湿地,倒是一个鱼肥草丰。
百里荒漠乱石之间却有这片十里的绿地,如同翡翠一般卧在这瀚海之上。过去的筑城取土之地,现已成野鸭大雁栖息之所。
倒是一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皆景。且在春夏,便是一个“雨过横塘水满堤,风来草色绿一川”的野趣盎然。
待到入秋,且又是周边一片芦苇黄,映湖光。饶是合了“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有来在这边塞的风雅之士慕其美景,便借了方回先生的《青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