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是清丽哇!有些日子没见了,回来吃清林喜酒的哇?”
“啧啧,清丽,这两个娃是你家的吧?长得真乖!随你!”
“哎呦喂,这大包小袋的,都是啥好东西呀?清丽真是孝顺,回娘家带这么多东西!姑爷也大气!”
……
乡亲们好奇地望着马车,指指点点,话语里满是毫不掩饰的羡慕和夸奖。
王清丽姐弟俩也笑呵呵地一一回应,该叫婶子的叫婶子,该喊伯娘的喊伯娘。
乡下地方讲究个礼数,人家笑脸招呼,自然得笑脸回过去,还得教两个孩子跟着喊人。
余文源和余文洲倒也听话,奶声奶气地叫着“阿婆”、“婶婶”,又引来一阵夸赞。
家里的王父王母早已听到动静,已经快步迎了出来。
这回王家人整整齐齐,连这时候本该在学校的小姨子王清雨也回来了,想来是哥哥结婚,特意请了假。
最受欢迎的自然是两个孩子。王家小辈里目前就王清丽有了娃,王父王母一人一个,喜滋滋地把外孙搂进怀里,心肝肉儿地叫着,怎么看都看不够。
接着就是王清丽。她刚下车,两个妹妹王清雪、王清雨就围了上来,一左一右搀住姐姐的胳膊,嘘寒问暖。
余坤安这边,好歹还有小舅子王清年给他搭话,招呼他进屋,毕竟之前一起挣过钱,情分不一样。
等媳妇孩子都安顿下车,余坤安就开始和王清林、王清年一起,从车上往下搬东西。
东西一样样拿出来,堆在门口。
王母抱着余文洲,看着那堆东西,悄悄凑到王清丽耳边,又是欢喜又是担忧地问:“清丽啊,你们来就来,咋又带这么多东西?这……亲家那边没意见吧?”
“娘,您就放心吧,”王清丽抿嘴一笑,低声道,“这些都是阿安一手操办的,我婆婆那边也知道的。”
王母一听是女婿的主意,顿时眉开眼笑,心里那点担忧全化了欢喜,赶紧高声招呼儿子:“清林!清年!快,快把东西都搬进屋!别堆门口挡道!”
又转头对王父说,“老头子,快招呼姑爷进屋喝茶歇脚!这一路累坏了!”
她自己则抱着小外孙,留在门口,和左邻右舍又寒暄了好几句,话里话外自然少不了夸女儿女婿孝顺、能干,外孙聪明可爱。
女儿女婿今天这么给她长脸,她这心里就跟三伏天喝了冰镇酸梅汤似的,别提多舒坦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余坤安他们在堂屋喝着茶水,都能听见王母在门外爽朗又带着自豪的笑声。
等王母心满意足地抱着余文洲回屋,王清雪早已麻利地在伙房张罗好了吃的。
趁这功夫,王清丽和王母、妹妹们坐在里屋,亲亲热热地聊起了明天王清林结婚的筹备情况,从酒席菜单聊到宾客安排,再到新房的布置。
余坤安没插话,只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偶尔给王父递根烟,和他聊聊庄稼收成。
没过多久,王清雪就探进头来招呼:“阿姐,姐夫,爹,娘,吃饭了!都出来吃饭吧!”
众人这才起身,围坐到堂屋的八仙桌边。桌上中间摆着一个大砂锅,热气腾腾,香味扑鼻。
“来来来,快动筷子!知道你们要来,一早杀了只老母鸡,炖了竹荪鸡汤!都多吃点,补补身子!”
王母热情地招呼着,拿起汤勺,先给余坤安和王清丽各盛了满满一大碗汤,里面都是实在的鸡肉和脆嫩的竹荪。
乳白色的汤汁醇厚鲜香,表面浮着金黄的油花,几颗红色的枸杞点缀其间。
一口热汤下肚,鲜味直冲喉咙,一路的舟车劳顿仿佛都被这口鲜汤治愈了。
余文源和余文洲到了外公家,简直成了小宝贝。
大姨小姨一左一右地围着,耐心地喂饭、擦嘴,照顾得无微不至。
余坤安和王清丽乐得清闲,赶了一上午路,也着实饿了,都埋头吃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