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艰难追赶的时代与卖国无门的安南
大同历二十八年(公元1650年)10月15日,京城,一年一度的公民议会和商贾大会即将召开。
民朝的重要官员,商业行会领袖全部汇聚京城,今年的人来的特别多,京城也变得特别热闹。
各地巡抚主要是想给自己的行省多拉一些基建项目和工厂,去年元首府建设5
个年产5万吨铁的大型钢铁厂,分别安置在佛山,九江,蜀中,武昌,邯郸五府。
今年据说还要增加五个大型钢铁厂,一个钢铁厂要招募几千工匠,而且钢铁工匠,都是金领的代表,再加上上下游配套的产业,可以带动几万人得到高工钱的差事,能直接拉动一个州府的经济发展。
基建项目更不用说,民朝每年会新增2000里的铁路,几乎是铁路跑到哪座州府,哪座州府就会快速繁荣,铁路一开,黄金万两这已经是民朝孩子都知道的事。
从去年开始,元首府开始以3000里规划每年的铁路,增加了一半,但民朝国土纵横万里,3000里的铁路看上去多,但铺到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就算不了什么。
就拿哈密到长安铁路为例,干线就有5000里,把朝廷所有的铁路份额给西域修两年才能修到哈密,而要修建一条贯通整个区域的铁路网,耗费就更多了。
所以现在的局面就是有铁路的地方,想修建一条完备的铁路网络,没铁路的地方,更希望自己当地修建一条铁路干线。
更不要说民朝还要修建桥梁。沥青马路,港口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工程每个都花费极其高啊,地方上难以承担,只能依靠元首和总理大臣府拨款。
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各行省巡抚自然要想办法拉关系,往自己的,行省多倾斜一些资源。
而开京城的行业商会领袖,他们的诉求就更简单,一方面是想了解朝廷对新占据的藩国处理方式,看看能不能为自己争取利益,另一方面只是为了已经呼吁了好几年的,殷洲运河与苏伊士运河的建设。
这次有新的运河建设方案,在运河附近修水库,用水库的水来抬升运河,成本只要原本的三成多,这让刘永非常心动。
1亿元的建设成本分成10年,每年只要拿出1000万左右,这对民朝来三亿多的财政收入来说,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另外一点,局势的变化也提升了这条运河的价值,以前巴西在葡萄牙人手中,修这条运河得力最大的是这些葡萄牙商人。
但现在巴西在民朝手中,巴西的橡胶,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甚至巴西的白糖,牲口都是民朝需要的货物。
甚至这些货物的价值,在刘永看来,还在新大陆金山银矿之上,毕竟金山银矿总有会挖掘光的一天,但这些经济作物园这些特产却不会消失,这些货物也是能改善民朝百姓生活的。
但想要把巴西的货物运到神洲需要绕上万里的海路不说,还要绕过极其危险的极南海峡,就这半年不到的时间,已经有三艘货船,在这条海峡出事。
这固然有民朝的海商不熟悉这片海峡的水文地理因素,但这条海峡气候恶劣却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哪怕为了减少损失,修筑殷洲运河都势在必行。
所以这段时间刘永召集了水利部和去过当地的官员商讨修建运河之事,而就是这个信号,给了那些海商极大的信心,只要元首有意愿,那就有成功的可能性,所以这段时间在新大陆有业务的海商都在走关系推动殷洲运河落实。
而除了上述两拨人之外,还有民朝藩国的使者也是极其忙碌,他们需要和总理大臣府,签订一年一度的商贸协定。
民朝也是吸取了几年前战后萧条,导致整个东南亚南中经济秩序彻底打乱的教训。
从那年之后,民朝开始给各个藩国提前规划好需要的经济作物数量,同时把香料,白糖,橡胶,棕榈油既按当地的气候,又按当地的经济实力划分额,更关键的是总理大臣府会拨付一定的定金,保证各大藩国的生产,有点像期货制度。
而这样各大藩国也安心,他们国内人口本就少,种植的经济作物,本国的工业也根本不可能消化。民朝只要不要这些经济作物,他们只能烂在地里,损失惨重。
而有现在这个制度之后,对各国来说,除非遇到了意外的天灾之外,他们根本不用担心供过于求的情况,可以安心的生产,这对南中大部分处于小农经济的封建国家来说,这份稳定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经济作物赚取的利润。
因为有了这套制度的保证,南中各国的地主士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