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之城,是神国。
周氏兄弟自然不想从繁华的燕京去所谓的蛮荒之地了。
周氏看到两个弟弟一脸为难的样子,忍不住哀求道:“夫君,你就帮帮他们吧”
朱由检无奈地摇头道:“我帮不了他们,大同社这两年大范围的移民,大部分都是士绅,江南更是整个家族的迁移。现在只要他们兄弟去一个,已经算是最好的结果了,如果他们敢闹,只怕整个周家都要发配辽东。”
朱由检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虽然是大明的一个牌坊,大同社不至于对他做得太过火,但也仅限于如此了。
大同社对其他士绅下手都是毫不留情的。他哪来的办法去保住周氏兄弟
这两年,中原的旱灾没完没了。去年灾情稍微降低了一点,可今年的旱灾又更加猛烈,直隶、河南、山东等地又爆发了大旱。
大同社在整个中原迁移百姓,那些远离水源的村落,更是整村整村的往辽东迁移。而后大同社退耕还湖,退耕还林,为了抗击旱灾,大同社在密云修建大型水库,在通州建立抗旱湖泊,还修建了大量的水渠,增加了排水站。
但即便用尽了办法,在旱灾的影响下,今年直隶粮食收成还是只有平常年份的八成,整个北方的粮食处于极其紧张的状态,还需要江南输入粮食。而在中原则想办法把旱灾的百姓迁移到辽东,以此来减少旱灾的影响。
移民实边是大同社的国策,周家要是敢对抗的话,惹得大同社恼火,只怕他岳父全家都要被发配。
周文耀不服气地说道:“凭什么要我们两兄弟出人,学校有几十个夫子,欺负人也不是这样欺负的。”
朱由检冷哼一声道:“就凭你们吃了我大明的俸禄,在大明敛财上百万两,现在要你们一个人去已经算好了。在江南可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出人,你们是想一个人发配辽东还是全家发配辽东”
周氏听了,也不说话了,她知道这种事情她的夫君也做不了主。她只能委屈地红了眼睛,好不容易和家人团聚了,现在又要面临分离。
朱由检看着周氏和两个小舅子,语重心长地说道:“去辽东未必不是好事,去了那里就没有人在意你们国舅的身份。你们可以在那里重新开始,说不定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但两兄弟显然不乐意,他们气呼呼地站起身,气愤地离开了。朱由检也没有去挽留,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吃完早饭之后,朱由检来到院子里,将自己家的6个小孩一个个抱上马车。
“驾!”朱由检轻松挥舞鞭子,马车缓缓的从大门口驶向了马路。
此时正是学生上课工匠当差的时间。街道上满是手中拿着油条,包子等食物的工匠,他们急匆匆的赶向工厂。
一些市民汇聚在公交车站旁,不少人坐在那里摊开报纸,等待着公交车的到来,一辆公交马车到来,人群蜂拥而上。
还有大量的马车牛车,行进在街道的主干道上。让燕京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主干道上甚至出现了巡检,他们穿着整齐的制服,挥舞着手中的小旗,认真地指挥着交通。
自从燕京修了直通张家口的铁路之后,大漠的牲口就能以极低的代价来到燕京。同时,因为工业大发展,在燕京城当中双职工的家庭非常多。一辆马车加马也就20两银子左右,大部分职工家庭存上一年的钱就能够买一辆马车。
更关键的是大同社大力发展马车行业,大同军很多伤残乃至退役的士兵,都被安排在马车行。他们一部分人进行城市内的客运运输,为工匠和燕京的中产阶级服务,另一部分则是做货运运输,把燕京的货物运到四面八方,再把其他城市的货物运到燕京。
这也带动了一股潮流,现在燕京的百姓都以拥有一辆马车为荣。马车、座钟、羊绒元首服是这个时代燕京百姓富裕的象征。
现在说燕京是马车上的城市也不为过,当然,唯一的烦恼就是马车多了会堵车,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用来指挥交通的巡检。
朱由检驾着马车,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崇文小学门口。这里早已停了大量的马车,一辆接着一辆,像是一条长长的巨龙。一个个小孩从马车上下来,他们穿着整齐的校服,相互之间打个招呼,蹦蹦跳跳地进入学校。
朱由检看着孩子们欢快地走进校园,心中满是欣慰。等孩子们都进了学校之后,他才驾着马车去了民生报。
而在另一边,徐晨家中,他正热情地招待着陈子昂、土根、高俊三人。
主客分做之坐之后徐晨马上询问道:“今年中原的秋收如何,受旱灾影响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