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里,石块压实地面的拍击声音和工人们的劳动號子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段时间长安城的手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徐晨布置的一个重工业区,一个轻工业区,已经被快速的填满,现在这建设的是第三个工业区。
胡林指著一块空地说道:“如果您觉得这块地没有问题,那我就准备好地契,您可以明日来签订契约,长安县就把这块地租给您了。一亩地的年租金是10两,租赁期限是5
年,5年之后我们再来重新商定。建厂房的土木工匠,长安县可以帮大哥准备好,那也是我们土木的老兄弟,俺给大哥说说,给大哥一个优惠价。”
孔晨笑著点头道:“这可多谢胡强老弟了,等你下班了,某请你去喝酒,现在能遇到这么多土木兄弟很难得了。”
胡林认可道:“大同工业区的老人也就3000多,现在铺满了整个关中,要不是有这次公民议会,想聚齐这么多人都难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孔晨一方面等待公民议会的召开,另一方面带著自己的两个师弟购买建设厂房的物资,各种新式的机械设备,监督工匠建设厂房。他每天都忙碌在工地和市场之间,虽然辛苦,但脸上始终洋溢著幸福和满足的笑容,自己的事业即將在这座充满机遇的城市里开启新的篇章。
延安府秋收之后,刘永带著都督府最后的核心成员终於地搬迁到长安城来了。
至此,大同社政事堂的高层终於齐聚一堂。徐晨决定召集一场会议,好好总结秋收情况,谋划未来发展了。
於是徐晨迅速召集刘永、李文兵、胡益堂、常五,召开了秋收之后的第一场政事堂会议。
会议室內,气氛有些热闹,眾人三三两两的交流自己在各地得到的信息。
徐晨等徐晨来到议事厅才安静下来。
徐晨坐在首位率先发问:“今年延安府、榆林、河套三地秋收如何”
这也是徐晨最关心的事情,今年关中大概率是收不到多少粮食了,都督府只能靠老地盘的粮食了。
刘永脸上洋溢著喜悦,连忙起身匯报:“今年算是小丰收了。延安府大概收穫400万石粮食,田赋徵收了123万石,再从延安府农户手中购买了三十万石粮食,延安府今年入粮153万石。榆林府稍微差一点,但也有380万石粮,田赋加上购买的粮食,榆林府入仓粮食134万石。最后是河套地区,今年收穫了330万石粮,入仓粮食192万石。”
“河套怎么会收这么多粮食不会影响百姓的口粮吧”徐晨满脸惊讶,河套开垦不过短短两年时间,收穫的粮食居然比延安府还多,成为了整个都督府最大的產粮区,这著实出乎他的意料。
李文兵笑著解释道:“河套的確是块宝地,去年开垦的土地,今年种麦子,普遍就有一石半的產量,今年虽然因为战爭影响,但还是开垦出来70多万亩土地,整个河套地区的土地有190余万亩。
难怪有“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的说法,河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还有黄河水灌溉。
现在远远不是这片土地的极限,以后亩產两石小麦、三石小麦都有可能。关键是河套还有大量的荒地可以开垦,这点粮食远远不是极限。”
徐晨听后心中大喜。三地收穫的粮食总计479万石,关中只要再购买200万石,就足够大同社一年的粮食开销。今年百姓囤积一点粮食,明年秋收之后,大同社就具备足够的粮草征战中原了。
然而,李文兵说完高兴的事情后,脸色突然严肃起来:“虽说延安府等地秋收成绩不小,但我这次巡查秋收发现延安府和榆林还是有一些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动摇我大同社的根基。”
徐晨见李文兵如此严肃,也立刻收起笑容认真问道:“什么问题”
李文兵清了清嗓子,以米脂县为例说道:“米脂是我大同社统治时间最久的县,经过均田和大规模的新建水利设施,米脂的乡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农户都富裕起来了,不敢说过上了小地主的生活,但已经达到了市民的生活等级,一日三餐已经成为当地的习俗,玉米、麦子等主食也都吃得起了。还有大概两成左右的农户,虽然还没达到一日三餐的標准,但也能填饱肚子。”
徐晨满脸点头,在这时间能吃饱肚子,他可以自豪说一句大同社做的不错。”
“但还是有很少一部分农户,他们或是因为生了病,或是因为土地离水源太远,粮食减產严重,或是家中有老人病逝,大操大办浪费了太多的钱粮。总之,这部分农户因为各种原因,生活的品质还是和以前没有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