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大奸大能的洪承畴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7月16日。
耀州府衙內,暑气正盛。大堂之上,桌椅摆放得井然有序,案几上的文瀆堆积如山,墙壁上悬掛的字画在微风中轻轻晃动。
徐晨站在堂中,当他见到洪承畴和罗伟两人走进府衙时,不禁一愣。
当初在长安城初见洪承畴,他身著一袭长衫,面容清秀,举止儒雅,活脱脱一个典型的明朝士大夫形象。可如今,二人站在他面前,皮肤被关中炽热的烈日晒得黑,身上的粗布衣衫带著风尘僕僕的痕跡,倒真有几分农户的模样了。
徐晨嘴角上扬,露出一抹笑意打趣道:“瞧瞧二位这模样,我就知道此行必定收穫颇丰。”他的声音洪亮而爽朗,在府衙大堂中迴荡。
洪承畴和罗伟相视一笑,他们的模样虽变,但眼中的神采却愈发明亮。
徐晨接著严肃起来,目光直视洪承畴问道:“洪先生之前说我们大同社秋粮必然出现危机,可有確切的数据支撑”
听到“洪先生”这称呼,洪承畴心里十分受用,他微微授了授鬍鬚点了点头,开始娓娓道来:“徐都督,我二人在白头山村一待就是大半个月,还亲身经歷了村里的夏收。
虽说夏粮总量不算多,但村里免除了田赋,还得知今年秋赋也一併免除,农户们这段日子就跟过节似的。村里还建了风车磨坊,磨麵粉几乎不什么钱,所以村里几乎每天都能吃上一顿白面。”
徐晨微微点头,脸上带著欣慰的笑容:“这正是我们大同社革命的意义所在啊。不过,一天才一顿白面,还有两顿吃粗粮,我们要走的路还长著。我打算在10年內让关中的百姓都能吃饱饭,20年內让关中百姓的餐桌上每天都能有一顿肉。”
罗伟瞪大了眼睛,满脸的惊讶:“还不够都督这志向,真是让人难以想像啊。”
在这大明,想吃肉就能吃肉,那起码得是中等以上的地主才行,人是很难想像自己没有经歷过的事情的,所以罗伟想吃肉就能吃肉的世界到底是何方模样
在他想来这种世界必然已经实现了天下大同。
徐晨轻轻摇头道:“只吃一顿肉算什么,距离真正的大同世界还差得远呢。
”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等吃上肉了,其他的烦恼和矛盾又会接踵而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矛盾和烦恼。
说完,他意识到自己扯开了话题,赶忙向洪承畴歉意地拱了拱手:“洪先生,请继续说。”
洪承畴清了清嗓子,接著说道:“当时我就留意到,农户们这般吃法,根本没有打算用粮食去换其他东西。夏收之后,我仔细统计过,白头山村民每人每日食用的粮食大概在一斤半左右,一个月就要吃掉三斗粮食。我还和他们聊过,在都督府占领这里之前,他们每天想吃一斤粮食都得夹杂著野菜。如今一下子增加了五成的粮食使用量,他们的余粮估计不会太多。”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纸笔,一边写画一边说:“白头山村,每户分了19亩地。可这山区的土地,肥力有限,粮食產量自然比不上平原地区。哪怕种了土豆、红薯这些高產作物,亩產大概也就一石左右。这样算下来,一户人家收的粮食也就两千五六百斤上下。当地农户基本上都是三口、四口之家,平均一个人能分到700斤到800斤的口粮,相当於每天大概有两斤多的口粮。但在每日消耗一斤半的情况下,余下的那点口粮还要维持一家的柴米油盐开销,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拿去交换了。”
洪承畴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之后,我又去调查了好几个村落。这些村子每户分的土地更多一些,但人口也更多,基本上都是五口以上的家庭,这还没算上3岁以下的孩童。所以,这些农户即便有一定的存粮,也不会比白头山村多多少。”
洪承畴放下手中的笔,神情严肃地看著徐晨:“徐都督,我知道都督府正在大规模地扩张工业区,这些工人都要吃饭,而且他们的饭量比农户还要大。关中还有庞大的民夫队伍需要养活。如果脱產的人口超过百万,都督府每年最起码要700万石粮食才能维持最基本的稳定。但今年都督府如果不收田赋,农户只怕不会卖多少粮,光靠那些大户的存粮和对外购买的粮食,只怕很难维持下去啊。”
徐晨听完洪承畴的一番话,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万万没想到均田之后,农户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填饱自己的肚子,但深入一想,这本就是人之常情,大同社都占了关中了,还让关中的百姓饿肚子,那他不白来这个世界了。不过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