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究竟是福是祸呢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4月14日。
虽然还没到夏季,但连续两个月的乾旱,以让这片土地提前进入了盛夏的状態。延安府张家滩这片土地此时就是热闹非凡,人潮涌动。
大同社在延安府分地的消息,如同冬日里燃起的一把火,迅速在流民群体中传播开来,结果就是开春之后,吸引著无数渴望生存的流民如潮水般向延安涌来,他们想要活下去,想要重新过上正常人的日子。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仅3月一个月,整个延安府就收纳了上万流民,而在过去的冬季,大同社已经在整个延安府接收了5万流民。徐晨知道要让这些流民安稳生活,土地是根本。
他开展了大范围的清田运动,剥夺士绅的土地,而后把这些土地均给农户。
然而延安府本就人口密集,按照一户50亩地的標准分配,本地的土地远远不够,儘管他努力建设了一个新的工业区,可面对如此庞大的流民数量,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全部安置。
无奈之下,徐晨只能带领流民去开垦延安府的荒地,张家滩便是其中一块被寄予厚望的滩涂地。
张家滩地势低洼,遍布著无数沼泽,看似荒芜,但在如今乾旱连连的延安府,只要开垦出来,无疑將成为一块宝贵的生存之地。徐晨迅速组织了3000流民来到这里开垦,像这样的垦荒地,在整个延安府共有12处。
但真正投身到垦荒工作中,才知道其中的艰难险阻。荒山野岭中,杂树根、
杂草、石头、碎石隨处可见,更別提还有各种蛇虫鼠蚁时不时出没,意外状况频发。
徐晨亲身经歷后,才深刻理解那些农户为何不愿开垦这些荒地。即便没有地主的强取豪夺,垦荒所需付出的巨大劳动力,也不是普通小农户能够承受的。而且,刚刚开垦出来的土地极其贫瘠,需要精心养护三四年才能逐渐变得肥沃,这確实不是一般小农户能做到的,起码得是士绅地主阶级才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
偏偏他们有更好的选择兼併土地,自然不愿意费时费力做这样的辛苦活了。所以才把这样一块可以变成沃土的土地荒废到现在。
为了提高垦荒效率,加强组织度,发挥流民的战斗力,徐晨將张家滩的3000
屯垦军分成了10个大队,每个大队300人,並给每个大队都发放了一面红旗。
他为每个大队定下任务额度,大队再將任务细化拆分到中队、小队。为了进一步调动大家垦荒的积极性,徐晨想出了一个口號:“征服张家滩方亩地,肤施县百姓力量大。”
没想到,这个口號一经喊出,效果显著,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建设家园、开拓土地的热情。
各个大队也纷纷响应,想出了一些简单易懂又充满斗志的口號。一大队喊著:“一大队,勇当第一。”
二大队也不甘示弱:“二大队,捨我其谁。”
三大队同样豪情万丈:“三大队勇往直前。”
在充足的粮食和劳动工具保障下,这些口號如同给大家注入了精神力量,让流民们干起活来充满动力,一个个热火朝天。
徐晨也拿著锄头,融入到垦荒队伍当中。经过这几年的磨练,再加上他自身独特的“外掛”助力,如今的徐晨已然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户。
他总能精准地以最佳角度把锄头锄进地里,轻鬆地將地翻起,三两下就把土块打碎,巧妙地把杂草的根系暴露在阳光下,让其晒死。他除草的动作高效又省力,很快就成了翻地的“排头兵”,身边围聚了不少流民,纷纷以他为榜样,跟在他身后学习。
徐晨身边的高小四更是紧跟其后,但无论他怎么努力,和徐晨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高小四满脸难以置信,忍不住说道:“不可能的,都督你开始种田也就这两年的事情,怎么动作比我这种了30年地的人还要快。”
要知道,当初在高家寨时,徐晨可是从来不下地的,这才短短两年时间,徐晨就变成了农活高手,做起农活又快又好,连他这个老把式都自愧不如。
徐晨笑看回应道:“所以要多读书,了解其中的原理,才能更高效地做事情。哪怕是种地,也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啊。”
然而,徐晨除草过程中,眉头渐渐皱了起来。他发现地里的草数量多得惊人,是去年的好儿倍,只要翻动土块,就有一堆草跳来跳去。
“久旱必蝗!”徐晨心中一紧,凭藉经验,他意识到这是爆发蝗灾的前兆。
他忍不住暗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