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这样常年在外奔波的商贾,因著行商途中的所见所闻,反而对当下时局的衰败有著更为深切的体会,也愈发觉得生意愈发难做了。
翌日,刘永这些读书人少了一半,徐晨也不在意,劳动本身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不愿意劳动的读书人,不会是他志同道合之人。
不过对於愿意劳动的人,徐晨也重视他们,儘量安排適合他们的事情,像李文兵就被徐晨安排成为帐房,负责管理纺织厂的帐目,而其他像陈子昂,胡益堂,蒋乡泉,郭铭四人则跟著张大,赵叔去施粥的同时,登记流民的信息,为纺织厂下一步扩大积累资料,而刘永则成为销售经理了,他负责把纺织厂纺织出来的布匹找到卖家。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事务,此时的纺织厂没有完全脱產的管理者,后世有太多的管理书籍了,徐晨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组织里面搞生產的人,数量必须儘可能达到100%。
因为有20锭的纺纱车,纱线生產效率极其高,徐晨本以为纺织步骤会拖慢速度,但大明的纺织机效率却超出了徐晨的意料,大明的纺织机已经是踏板型的,除了没有飞梭,大明的纺织机已经达到手工水平最高效率了,大明纺织业,说是手工业科技明珠也不为过。
而后徐晨再加上飞梭,让纺织的效率再提升一倍,他购买的五架纺织机就能做到日產10匹羊毛布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