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4)

p; 拿到了启动资金和场地,四人小组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创业生活。上午照常上课、负责电报员培训,下午和晚上则泡在车间里,带领着自愿加入的同学们,手工打造留声机和压制唱片。

    墨子学院有上万名学生,其中富裕阶层不在少数。留声机这种新奇玩意儿一经展示,立刻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

    虽然一台留声机定价高达三十元,一张唱片也要一元,但这笔钱对于这些家境优渥的学生来说并不算什么。仅仅依靠同学间的口耳相传和现场演示,他们就收到了超过五十台的订单。

    最初的五十台,依靠核心四人和少量帮手,还能勉强应付。但随着消息扩散到学院之外,通过学生家庭的人脉网络,询问和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到了第二个月,订单量激增到两百多台!

    面对巨大的生产压力,徐绍他们不得不正式招募了十名技术过硬、愿意投入时间的同学加入,形成了小有规模的“生产团队”。徐绍等人还成立一个商社,专门经营自己生产的留声机。

    大同历二十六年(公元1648年)7月9日。

    这一个载入民朝通信史的日子,京城至天津卫的有线电报正式开通运营!

    第一条电报从京城发出,抵达天津卫,耗时不到五分钟!消息传出,整个北方商界为之震动。

    信息的传递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传递成本却大幅降低,电报收费每个字仅需一角钱,比过去的光报便宜了足足八成!

    低廉的价格使得电报不再仅仅是官方和豪商的专利,许多稍微富裕的中产家庭也能偶尔使用。通信市场的潜力被瞬间释放,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开通初期,甚至出现了一股“时尚潮流”,京城和天津卫的富裕人家,喜欢互相拍发只有寥寥几字的问候电报,一时间,电报局里人头攒动,线路繁忙无比。

    “儿,安好,务念”这种简短的比文言文还要简的电报大量出现。

    然而,与电报业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报行业的急速“冰封”。

    以往,从京城到天津卫,依靠沿途十几个光报站接力传递信息,每个站需要十名工作人员轮班,整条线路养活了超过两百人。而如今,采用电报后,只需要在起点和终点设置发报员、收报员、译码员和维护人员,电报检修人员,总数不过二十余人,效率却提升了数十倍。

    但这意味着仅仅这一条线路,就有近九成的光报员面临转岗或失业的命运。

    而这仅仅是开始。民朝庞大的光报系统,拥有十几万员工,如何妥善安置他们,成为了摆在轨道部巨大而棘手的问题。

    光报总部家属大院。

    往日里,分散在各地的光报员家属难得齐聚。但今天,光报总部的家属大院内,却坐满了面带忧色的人们。

    大院前方的高台上,请来的戏班正在上演一出新编戏曲。戏文讲述的是一位老工匠因工坊倒闭而失业,一度陷入困顿,但最终凭借自身过硬的手艺和不懈努力,重新找到了活计,过上了安稳日子。

    戏曲的立意本是鼓励人心,但台下观众的反应却十分冷淡。戏里的前半段是他们真实的写照,而后半段的“幸福生活”却显得那么遥不可及。不少人情不自禁地红了眼眶,场内弥漫着悲伤与不安的气氛。

    戏曲终了,掌声稀落。这时,一个身影稳步走上高台,许多人惊愕地方发现,登台的人是社长。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还和不和离了 镇御大明 薄情帝王火葬场了 讨孙平叛传 映月宫 大唐:挨骂就变强,气哭李世民 每日一卦,我搜山打猎粮满仓 贞观无太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让你当书童,你替少爷科举中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