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大同历二十年(公元1643年)11月25日,京城,农学院。

    京城的冬日,寒风凛冽,但农学院食堂里却热气腾腾。朱由榔刚刚结束一上午的理论课,正对着眼前的饭菜狼吞虎咽。这倒不是学院的伙食有多精美,实在是上学以来体力消耗巨大,让他这个曾经的东吁太子也顾不得什么仪态了。

    正当他埋头苦干时,肩膀被人用力拍了一下。抬头一看,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结实中年农家汉道:“师弟,别吃了!老师叫咱们去玻璃大棚那边,帮忙摘黄瓜,急活儿!”

    此人就是朱由榔的师兄赵卓,每次看到他,朱由榔都觉得礼崩乐坏,他这个师兄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是个彻头彻尾的农家汉。

    赵卓家祖上三代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他祖父是个农户,父亲是个佃户,如果真按历史线走的话,他和他的父亲大概率,沦为明末乱世的两具枯骨。

    但大同社改变了这一切,不但提前结束了乱世,还历经十余年抗旱救灾,保住了北方大多数的人口。

    赵卓父子在快饿死之前,等到分田地了,有了30亩土地,虽然旱灾依旧连绵不绝,但日子却逐渐好过起来,渐渐的能吃上饱饭。

    尤其是赵卓这个农户的儿子也能上蒙学,不过他因为年纪大,也有可能真不是读书的料,几年学习下来,只起了一个扫盲的作用,日常读写不成问题,甚至字还写的很秀气,稍微复杂一点的运算不懂,复杂的文章也看不懂,所以没有考上中学,依旧跟他父亲一起务农。

    但他种田是把好手,靠着自己蒙学的水准,能读懂《农经》各种土化肥都懂调配,各项农业新技术也学的快,他种的地产能比其他人高三成左右。

    于是在他26岁的时候,被当地农场推荐成为了优秀农户代表,来到京城接受表彰,爬了长城,逛了紫禁城,而后被大同社安排进入农学院学习,现在已经是一位大四的农学学子了。

    像他这样的学子在农学院为数不少,大概占据一半的数量,都是由每年的农业优秀代表入学,只要年纪没超过30岁,一般都会安排他们继续学习,而后毕业分配到各县作为从事农业相关的衙门和农场的技术员,场长等等,成为大同社新生代的力量。

    而其他像钢铁学院,蒸汽学院,机械学院等纯应用的学院,普遍都有一半的学子是一线优秀的工匠,在学院这里接受再学习,再教育,而后作为技术员,在安排下到工厂里,这些工匠和农户也是大同社的根基,他们牢牢的深入到民朝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当中。

    朱由榔一听,脸立刻垮了下来,咽下嘴里的食物,试图挣扎道:“师兄,我那篇《作物轮作概论》的笔记还没背完呢?”

    赵卓一把将他拉起来,不由分说道:“实践就是最好的老师!光背书本有什么用?地里的活儿才是真学问。赶紧的,马车都在外面等着了!”朱由榔只能苦笑着放下筷子,裹紧棉袄,跟在这位精力充沛的师兄身后。

    自从去年十月,他们这批来自东吁的“留学生”被分配到大明各地的学院,朱由榔的幻想就一个接一个地破灭。他原以为学院生活,不过是捧着圣贤书诵读。

    可现实让他目瞪口呆,所谓学院里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粗糙的汉子。

    钢铁学院的学生正在炼钢炉旁挥汗如雨,蒸汽学院的学生在作坊里拆装机器,铁道学院的学生更是要肩扛手抬沉重的铁轨。

    这哪里有半分读书人的样子?

    略一打听后,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春风骤 妻主她如此多情(女尊) 元妻 假扮臣妻的丈夫 我是龙傲天他惨死的爹[穿书] 俯仰人间二十春 逃荒种田:我的金手指是个垃圾桶 大明杀神:开局砍翻北疆鞑子 贞观无太子 兄友之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