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4)

    纵想效仿其木轨之法,奈何江南多雨,木易朽烂…朝廷…唉!”

    南明朝廷也有有识之士,从大同社修木轨的开始,他们就敏锐的意识到,这种轨道网络对军事,经济的重要作用。

    但一里铁路就要花费几十万斤铁料,江南根本用不起,而想用价格低廉的木轨,偏偏江南多雨潮湿,木轨容易腐烂。

    加上南明朝廷穷困潦倒,内斗不断,即便有人呼吁轨道的军事价值,但却依旧没有人重,轨道这事那也只能不了了之,甚至有人掩耳盗铃的批判轨道耗费亿万,只能消耗国力,与朝廷无益,还有人说江南河道密布,水网纵横,船运的优势比轨道更大,花费更低,更适合江南。

    但今天他们亲身乘坐了大同社的火车,想到北方这样的铁轨有5000多里,木轨也有5000多里,整个北方被这上万里的轨道编织成网,统合成一个整体,那些掩耳盗铃的话只能让人笑。

    朝廷依旧在内斗与困顿中蹉跎,差距非但未缩小,反而如同眼前这加速的列车,越拉越大。

    三人有点沉默了,虽然已经离开了南明朝,但想到延续了200多年的大明朝,可能就这样要灭亡了,他们内心还是无比刺痛的。

    “呜——”汽笛再鸣,火车已驶出扬州地界,速度稳定下来。车头动力虽经改良,平均时速也不过三十里,加上沿途停靠加水添煤。

    列车一路北行,无边无际的稻田映入眼帘。时值四月,秧苗初长,翠绿欲滴,连绵不绝,如同铺向天边的巨大绿毯。微风拂过,秧苗起伏,绿浪翻滚,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

    这幅风吹稻苗的壮阔景象,让久居江南的三人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在这广袤的绿野中,不时传来“突突突”的稳定轰鸣声,那是蒸汽抽水机在工作,蒸汽机的管道将河渠之水源源不断地送入田间,确保这百万亩良田的丰饶。

    能灌溉出100万计良田水利工程,绝非一府一县所能为,而是要有一个强盛的王朝才能组织起来,这一切都是南明做不到的。

    “去年扬州输入中原两千万石粮食,某以为中原旱灾加重”夏允彝望着窗外,难掩惊叹道:“今日方知,此乃鱼米之乡再现!竟有几分前宋江淮鼎盛气象了!”

    历史上江淮地带是宋朝的大粮仓,是北宋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但宋金交锋之时,宋将杜充为了抵金人骑兵,直接绝了黄河大堤,让黄河夺淮,淮河至此泛滥。

    加上元朝定都北方,大运河的作用更大,江淮地区干旱输水,洪灾放水,保运河,胜过保江淮,自此江淮成为了水灾,旱灾频发之地。

    徐孚远提醒道:“仲彝莫忘,此等景象,是在大同社倾注八成国力于‘黄河工程’的背景之下!”

    这话让夏允彝心头再震。在如此浩大的工程牵扯下,还能保证如此规模的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其治理效能何其恐怖?

    夏允彝默然良久,最终低语道:“无天子之‘公天下’,竟能焕发出如此伟力,将这饱经创伤的江淮大地,改造的如此富庶。”

    他没有说下去,但心中那个念头愈发清晰:与这生机勃勃、富庶安宁的北方相比,那个内斗不休、压榨江南、却无力回天的朝廷,其存在本身,岂不是阻挡亿万黎庶过上好日子的最大障碍?这便是朝廷的“原罪”!

    看着这充满希望的田野,几个月来积压在夏允彝心头的挫败与抑郁,竟奇迹般地开始消散。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明杀神:开局砍翻北疆鞑子 俯仰人间二十春 我是龙傲天他惨死的爹[穿书] 大唐:挨骂就变强,气哭李世民 我在秦时做丞相 让你当书童,你替少爷科举中状元 还和不和离了 贞观无太子 镇御大明 每日一卦,我搜山打猎粮满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