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给银子也不行啊,农场需要耕牛,需要抽水机,各种农具,要增产就得猛浇水,抽水机是万万少不了,”
徐晨道:“再给你们每个县300台抽水机的名额,剩下的你们就自己想办法。”
高俊道:“光靠一个场长可带不动上万人发展,俺太了解这些农户了,一个个都是榆木脑袋,都要盯着做事情,俺要求调一些管事过来。”
徐晨道:“你们自己准备名单交上来。”
高俊继续道:“这里白茫茫的一片,俺要重新建居住的房屋,重开养殖场这些都需要投入。”
徐晨道:“三年内你们只需要交田赋,余下的利润由你们来支配,来进行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
“高俊,你还有完没完!”土根看向徐晨坚定道:“都督您放心,俺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带着大伙把农场办起来,俺可以下军令状,三年内让孟津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高俊撇撇嘴道:“马屁精!”
土根怒视着高俊!
徐晨却说道:“种地既要讲自然规律,也要看老天爷的脾气,你在这里下军令状了,但如果老天爷不给面子,继续在中原闹旱灾怎么办,大家只要尽心尽力就可,我抗旱会员最讲实事求是,不要弄什么军令状。”
徐晨当然明白有热情是好的,但热情不能代表规律,尤其是天下还处于小冰河时期这种恶劣的环境,连他都不敢保证明年这里的百姓能不能吃饱饭。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7月 28日,河南行省,孟津。
经过十日的长途跋涉,张溥等人终于抵达了孟津县。这一路他们从扬州出发,横跨上千里路,沿途所见之景,让他们内心满是震撼,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去年还饱受旱灾和兵灾折磨的中原大地,此刻竟看不到一个流民乞丐的身影,也没有遇到任何土匪山贼的骚扰,道路上只有来来往往的商队,这些商队的马车上堆满了货物,张溥他们发现,商队当中的镖师都没多少。进入中原仿佛进入了一个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
进入中原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大块一大块的田地,麦草青青,生机勃勃。微风吹过,麦浪起伏,发出沙沙的声音,让人感到无比舒适。
这里的土地极其平整,几百上千亩的小麦田,麦苗的方向都是一致的,排列得整整齐齐,犹如训练有素的士兵。这种壮观的景象,在江南是很少见的,江南的土地都是小块佃出去的。
在麦田的四周,一群群农户在大同社的组织下,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他们有的挥舞着锄头挖掘水渠,有的搬运着石块修筑水坝。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希望,这种景象在江南是不可能看到的。
金圣不禁感叹道:“想不到大同社能如此快地平复中原的天灾人祸,他们能从小小的米脂崛起,果然是有本事的。和大同社员比起来,朝廷官员就和废物没什么两样,江南的条件那么好,还能被他们弄得天下粥粥,动荡不安。”
在他看来,扬州景象繁华,那是因为扬州本就是天下富裕之地,不足为奇。但历经磨难的中原能有如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这充分展现了大同社治理天下的卓越能力。
张溥和张采两人骑在马上,面色忧愁。这长势极好的麦子,秋收必然是丰收,大同社有了充足的粮食,对江南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进入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