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一出来蒸发了天地当中的土地,又会让土地板结和盐碱化,说句实在话,陈子龙都没有想到黄河洪水后的治理会如此复杂。
徐晨坚定道:“事在人为,3万战士日夜奋战,应该可以在五日内把田地当中的水排干,这片土地暂时不分,所有人都以小队,中队,大队的形式来耕作,这几天大家都辛苦一点,把种子播下去就好了,种土豆,红薯三个月时间虽然短一点,但勉强能填饱肚子。”
现在小麦,高粱,粟米都种不了,只能种土豆跟红薯了。
而后徐晨召集当地的大同社员和抗旱会员和大同军军官,和他们说了这次任务和难度。
而后道:“想要让这片土地再种上庄稼,我们必须抢时间,一分一秒都对我们极其珍贵,我们要在5日内把这套排水系统挖出来。
从今天开始我就住在这片田地上,什么时候沟渠挖好,我再离开。我要求社员,军官必须要起带头作用,现在是中原百姓考验我们的时刻了,我们必须接受并完成这个考验。”
“保证完成考验!”上千人士气高涨道,任务虽然艰巨,但有徐晨领头,大家就觉得可以完成。
而后十几万人分成10人的小组,百人的小队,千人的中队,万人的大队。第二师第三师的战士负责在这片土地上挖沟渠网络。
而百姓组成的大队,每个大队负责开垦一块土地,大队下的中队又负责其中十分之一的田地,小队再具体到小组个人,每个人都定下了任务量,需要拼尽全力做到傍晚才能完成。但每个人都在这片土地上为抢种粮食奋战。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7月 5日。
河南行省孟津的第一农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此前肆虐的洪水虽已退去,却留下了满目疮痍。浑浊的泥水在低洼处汇聚成一个个小水洼,阳光洒在上面,反射出刺眼的光。泥泞的道路上,脚印和车轮印交错纵横。
各地的灾民如归巢的候鸟,陆续回到了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黄茫茫的一片,让他们不知所措,地没了,家没了,什么都没了。但很快大同社就将这些灾民迅速组织起来。
由于时间紧迫,已来不及进行细致的分地工作,徐晨便以大约一万人组建起一个农场。如今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上百个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就在这时,一群特殊的人出现在了农场的边缘。上百个读书人,他们身着长衫,原本整洁的衣衫如今沾满了灰尘,脸上写满了疲惫。
他们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地朝着农场深处走来。一路上,他们看到了十几条大大小小的沟渠,这些沟渠就像大地的脉络,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排水系统。沟渠里,涓涓细流潺潺流淌,这些水流汇聚到主干渠道,最终汇入到奔腾不息的河流之中。
在排干了水的农田里,无数的农户正忙碌着。青壮们挽起衣袖,露出结实的肌肉,他们喊着嘹亮的号子,奋力拉着犁。那犁铧在泥土中翻起层层黄土,老人们和妇女们跟在后面地扶着犁。孩子们则像欢快的小麻雀,跟在队伍后面,将一株株红薯苗轻轻地插入泥土中,然后用小手仔细地盖上土,再从旁边的水桶里舀起一勺水,轻轻地浇在苗上。
这些读书人对眼前的场景并不陌生。
这种热火朝天的场面,让他们感到既熟悉又亲切。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在这样的规模宏大的会战中,很有可能遇到社长徐晨。对于他们来说,当着社长的面陈述自己的冤屈,已经成为了他们唯一翻身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