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如雨点般密集地落在城墙上,城墙上的守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许多士兵被炮弹的气浪掀翻在地,痛苦的哀号声此起彼伏,原本整齐的防线顿时变得混乱不堪。
驻守南城门的宋伟见状,急忙下令:“命令火炮反击!”
“轰轰轰!”良乡城楼上的 25门火炮纷纷开火,进行反击。一时间,城墙上硝烟弥漫。大同军的炮兵阵地中,有不少炮兵被炮弹炸伤,但明军炮手的射击精度极其有限。真正具有杀伤力的火炮不过三门,这样的伤亡对于大同军来说完全可以承受。
然而,明军火炮一开炮,就立刻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大同军的火炮观察手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熟练地标注出这些火炮的位置,而后快速计算弹道,并将数据汇报给主炮手。主炮手们立即调整重型火炮的高度,命令炮手填装火药,换上以杀伤人员为主的开花弹。
“轰轰轰!”这一轮大同军的射击,就不是一个炮兵营八门火炮,如果是150门火炮同时开火,火炮精准度大幅提高,炮弹几乎都准确地落在了明军火炮的四周。
由于使用的是开花弹,炮弹在城墙上空爆炸,碎片四处飞溅,形成了一片死亡区域。城墙上的明军火炮手们纷纷被炸死炸伤,惨叫连连。
紧接着,第二轮、第三轮炮击接踵而至。开花弹不断在城墙上炸开,整个城墙头变成了一片血海。
良乡的城墙头上几乎无法站立士兵,大家不是躲在城墙角落瑟瑟发抖,就是干脆逃下了城墙。那些原本坚守岗位的火炮手们也纷纷弃炮而逃。
宋伟自己躲在城墙角落,躲避着大同军的火炮。当他看到那些炮手也全部下了城墙时,顿时大怒。他一把抓住一个炮手,质问道:“你躲在这里,火炮怎么办?反击才是正途!”
火炮手苦着脸,无奈地说道:“将军,不是我们不想反击,敌人的火炮太多太凶猛,而且打得又准,兄弟们死伤惨重,实在是不得不退下来呀。”
另一个火炮手也心有余悸地说道:“我练习火炮也有好几年时间了,但从没见过打得这么准的火炮。他们就好像在火炮上长了眼睛一样,紧紧盯着我们打。我们的兄弟死得太惨了。”
事实上,大明的火炮手大部分还是依靠经验来进行射击。他们通过不断地发射火炮,积累经验,大致估算炮弹的落点。然而,这种优秀的火炮手在大明军中并不多见。原因很简单,培养一名优秀的火炮手需要大量的炮弹和炸药,而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此外,火炮也有炮管的寿命限制,发射次数过多会导致火炮报废。大明国力衰弱,财政拮据,根本无法承担如此高昂的训练成本,因此无法训练出大量优秀的火炮手。
而徐晨领导的大同社则截然不同。他们将火药生产标准化,炮弹也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还为火炮制定了射击诸元。这种工业化思维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
更重要的是,大同社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化体系。他们拥有专门的硝石田来生产廉价的硝石,钢铁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磺作为副产品,高炉的烟囱中也会有大量的硫化物,经过简单处理就能得到廉价的硫磺。因此,大同社不仅火药产量充足,而且由于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火药的价格比大明低几倍。再加上科学的训练方法,大同社培养出的优秀火炮手数量比大明多几十倍。在这场火炮对决中,大同社的优势尽显无遗。
良乡城楼下,张存孟手持望远镜,密切观察着城墙上的动静。他发现敌人的火炮不再反击,城墙上也看不到多少明军士兵的身影,而且良乡城墙上的防御设施在大同军火炮的猛烈轰击下,已经被摧毁了大半。他当机立断,大手一挥,命令两团士兵冲向良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