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溥出身贫寒,但年幼好学,有神童之称。于天启四年(1622)开始结社评论时政,博得名望,起初取名为应社(科举应试小组),后来改为复社(科举重考小组),成员最多时高达三千余人。
天启六年参与苏州抗税暴动,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名动天下。
崇祯元年,“组织群众”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从此成为天下士子当中的天皇巨星!
复社的声势也从此震动朝野,号称是“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力遍及南北各省,走到哪里都是万人空巷,拥趸粉丝无数。
复社名声虽然大,但高登却不看好他们,他们所作所为和东林党这做法一般无二,都是抗税减税,面对朝廷收入下降,难以赈灾抗旱,更难以对付外敌,张溥却没有提出什么有效的见解。
他在江南有这么大的名声,主要还是维护了江南地主自身的利益。但这次他们遇到的敌人不是只能派遣几个太监,锦衣卫的大明皇帝。
而是带着火枪火炮的大同社,徐晨是根本不会在意复社的舆论影响力,更加不会在意地主士绅的利益,大同军南下不会只带着几个太监锦衣卫,而是带着几万大军。
而且即便是比文斗,高登也不看好张溥等人,徐晨可是写出《封建土地论》把地主士绅的画皮扒的干干净净,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和《封建土地论》,就像百家宗师和童生比文章。
比武,大同社可是在延安的夫子庙当中,打了几百秀才举人哀嚎遍野,以江南读书人涂脂抹粉的习惯,大同社只怕能一敌十打的他们哀鸿遍野,他们是真正做到了文武双全,以理服人。
随着夜色渐深,画坊当中的一个叫李香兰的花魁前来招待他们,花船也开始开动起来,花船上的江南士子呼朋引伴,按照亲疏远近,相互聚在一起。
夏允彝他们遇到相熟的读书人,就会拿几本《队列兵法》交给他们。并且说道:“这本兵法更适合练兵,也更适合火器军队。”
这是他们找高登开印《队列兵法》的原因,他们觉得这本兵法最适合现在的江南了,能够快速提升江南乡勇的战斗力。
那些和他们相熟的好友,也不好意思拒绝,纷纷接受了这份礼物。
“密之兄,你也在这里?”夏允彝看到落魄的方以智惊讶道,在他印象当中方以智是个相貌清秀,风度翩翩的公子,而眼前这个人却邋里邋遢,一副落魄景象,以至于他差点都认不出人。
方以智出生于安徽桐城一个仕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勤奋好学,见识广博。青年时期,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历史上他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人并称“明季四公子”,以文章和风度著称于世,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对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不满。
而在这条历史线上他就落魄很多了,他还没考上进士,家乡就被大同军攻克了,像他这种明朝官宦世家,是大同军严厉镇压的对象。
大同军攻克桐城之后对方家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清洗,财产充公,土地没收,那些有做恶的子弟,更是被直接枪毙,方家直接家破人亡,只有少数的族人和方以智一样逃到了江南。
方以智苦笑道:“落魄之人,让彝仲兄见笑了。”
听到这话,夏允彝他们才想起来,方以智的家族正好在江北桐城,看他现在落魄的模样,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