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黄河在这里分成两条支流,一条贴着库布齐沙漠,是黄河的主干河道之一,另外一条分叉继续往北,直到遇到了阴山山脉才继续转向,然后在五原城附近,汇入黄河的主干河道,形成了独特的套上套地形。
但这种套上套的地形对水利灌溉来说就非常不利,黄河在这段流域,呈现的是南高北低的地形,所以黄河水主要流向的是靠北的河道,但这条河道一直贴着阴山流淌,修建水利设施利用效率极差。
相反从黄河南河道,就可以垂直修水渠,水流就会自动的由南向北流,形成自流渠,只要建立好主干渠和支线渠,就能灌溉整个前套大部分的平原地区。
陈子龙对一旁的孙可望道:“黄河河道在这里,南线的流水少,北线的流水多,将军要到北线修筑一道水堰,学都江堰的做法,尽可能的截流黄河水去南线,增加前套平原的灌溉水量。”
孙可望看着黄河河道皱眉头道:“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
北线哪怕是枯水期,黄河支流的宽度也有1里左右,丰水期宽度增加四倍。
后世有一个著名的1万小时法则,说的就是任何人做一项工作,有1万个小时,就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这个法则用在孙可望的时间更短,孙可望也可以算是一个水利专家。
高大壮被调回长安府之后,孙可望就成了镇北都护府将军。但他大部分的时间不是训练士兵做战争准备。
而是带领士兵和农户,在这片广袤的平原上,修建水渠,开垦田地,两年多的时间,虽然中间还有战争干扰,但在前套这片广袤的大平原上,孙可望带着农户,士兵,牧民开垦出了上百万亩土地,种植了玉米,土豆,红薯,高粱,大豆等各种作物。
靠着一手青储饲料的技术,他在河套地区,新建了30多个固定的牧场,让游牧变成了定点放牧,技术带来的进步,极大的降低了干旱,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
现在朔方城每年可以向关中输入几十万石粮食,几万石羊毛和几万头牲口。
这里已经成为了大同社最重要的粮仓之一,但面对关中越来越严重的干旱,河套地区已经成为了大同社最重要的粮仓了。
这次的水利大会战,关中和河套是两个重点地区,这其中河套的优先等级甚至高于关中,这场大旱让关中大河流量减少一半,小河几乎干枯。
但只有黄河的流水量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徐晨记得后世有个数字说黄河上游的径流量,一年达到600亿立方,这个水流量保证了河套地区的田地能最大限度的抵抗旱灾。
所以整个关中有40万青壮,以被大同社雇佣的方式,前往宁夏平原,后套平原,前套平原这三个地方,徐晨定一下,让陈子龙他们新开垦300万亩田地的目标,而这其中后套平原定下的目标是百万亩田地。
陈子龙道:“工程量再大也要做,只有让黄河之水尽量流淌在南线段,才有足够的水源来灌溉土地,没有足够的黄河之水,哪怕是在河套地区,也生产不出多少粮食。”
孙可望皱着眉头道:“某想想办法吧。”
陈子龙笑道:“将军可以看看都江堰的故事,想来可以有不少的启发。我现在还要去宁夏镇,主持宁夏镇的水利建设,朔方城就交给将军了。”
要说大同社最缺什么人才,那必定是水利人才,虽然徐晨这些年开了水利学院,也培养了一些水利的人才,但这些人光有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