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他这么冲动行事可不行。”
鹿信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某劝说过,但刘宗敏不听,他那脾气一上来,谁的话都听不进去。”
李孟在一旁解释道:“大部分社员也是认可刘宗敏大哥的行动的。俺也觉得这些人都有几百上千亩的土地,家产比一般的中小地主还多,属于大户,应该流放。鹿信在这件事上是少数派。”
刘宗敏一拍胸脯,大包大揽道:“不关他们的事,都是俺一个人做的决定,都督要处罚就处罚俺,一人做事一人当。”
徐晨听了,顿时火冒三丈,呵斥道:“你以为我们大同社是那些只讲兄弟义气的帮派分子吗?我们有钢铁般的社规,做事不能这么意气用事。”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把你们的会议纪要拿过来给我看。我倒要看看,这事情到底是怎么决定的。”
大同社有“三定”原则,即定岗、定责、定人员,每次会议都会详细记录社员们的发言。很快,一个文吏就捧着当日的会议记录,匆匆走到徐晨面前,恭敬地递了上去。
徐晨接过会议记录,仔细地看了起来。果然,是刘宗敏率先提出要把那些人发配的提议,而只有鹿信、吴晓波、罗阳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但由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刘宗敏的提议最终得到了通过。
看完记录,徐晨不禁感到有些头疼。他当初制定先民主、再集中的决策方式,本意是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共同为大同社的发展出谋划策。可没想到,因为这些人出身背景相似,想法也趋于同质化,很容易在决策时走向极端。而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儿还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时,鹿信也站起身来,有点忧虑地说道:“都督,您要扩充钢铁厂的产能,农户都去打铁了,只怕会影响粮食的产量。尤其是关中这两年天灾不断,农户们都没有存粮,这会对粮食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徐晨耐心地解释道:“都督府会安排一些流民到耀州来,不会影响耀州的农业生产。而且只有钢铁行业发展好了,我们生产出足够多的生活物资和生产物资,才能和农户交换他们手中的粮食。
同时,有了镰刀、犁、耕牛这些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效率也会大大提升,这就叫工业反哺农业。我们通过生产工业品来换取农户的粮食,如此相互促进,整个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增加,大家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鹿信微微摇头,继续说道:“都督,我担心您的设想难以如愿。今年我们免除了新占领地盘一年的田赋,夏收时农户们倒是吃饱饭了,但大部分农户都不愿意把粮食拿出来交易。哪怕我们拿出低价的物品和农具,他们也不愿意换。”
徐晨微微一怔,惊讶地问道:“怎么会这样?”
鹿信叹了口气,说道:“关中的干旱持续太久了,百姓们也饿了太久了。比起布匹和农具,关中的百姓更需要的是粮食,所以他们不愿意拿出夏粮来交易我们的货物。”
徐晨听后,恍然大悟。他意识到自己用后世物质充沛时代的经验来套用到大明这个时代,显然是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
他没想到在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竟然是粮食。虽然这只是鹿信在耀州的经验,但徐晨估计在关中的其他地方情况也差不多。
从他穿越到这个时代算起,关中已经连着五年都遭受了不同规模的旱灾。他清洗关中大族的时候,发现连这些大族的存粮都不多了,耀州一个州的粮食储备甚至比不上当初的米脂县。
徐晨赞许地看着鹿信,笑道:“古人说士别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