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徐成没有强制要求改变发型,但却制定了安全规则,长发的人要戴上安全帽,防止头发卷入机器当中。
大部分人冬天还能忍受,但到了夏天本来就炎热,还要戴一顶帽子,尤其是当发现另外一些人不用戴帽的时候,那就异常难以忍受了。当人们发现这种发型对生产生活有诸多好处时,便开始有大量的人纷纷效仿。
其中商家也成为了推动短发推广的重要力量。因为工匠因头发绞入机器受伤属于工伤,商家需要花钱治疗。而只要把头发剪短,这种工伤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但却可以减少九成。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商家们极力宣扬短发的好处。
除了发型,徐晨还开始推广后世的工作服和工匠服装,如短袖短裤等,同时也保留了一些日常生活的长衫等服装。
徐晨虽然不是设计服装的人,但这些后世流行开来的服装款式显然是更适合工业化时代的生活的,所以也快速在肤施的工人群体当中流行。
如今,走在肤施的街道上,已经能看到三分后世的景象。韦祁和杜轩等人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既对这里的繁华感到惊叹,又对肤施出现的变化感觉到格格不入。
对于第一次来到肤施城的人,尤其是那些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读书人来说,大同社推行的诸多变革实在是难以接受。毕竟在这个时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深入人心。
韦富看着街上那些留着短发的男女,忍不住冷哼一声,满脸不屑地说道:“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道理都不懂,这大同社果然是一群蛮夷。难怪会做出在文庙当中动武的举动,简直是目无圣人、违背伦常。”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大同社的鄙夷和不满。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话是叫我们爱惜身体,不是说头发不能动。我华夏的服饰也是从古到今多次变动,适应时代懂不懂。”他们的话语被正在逛街的夏允彝等人听到,夏允彝当即反驳道。
虽然他们对大同社也有很多不满之处,但在这件事情上,他们还是能够理解大同社的做法。
韦祁听到夏允彝的话,心中一动,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适应时代,兄台此言可谓是至理名言。”而后他拱手行礼,礼貌地说道:“在下韦祁,长安人士。听各位兄台的口音,不像是陕北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好奇,想要了解这些人的来历。
周立勋微笑着回答道:“我等是从江南来的。”
“江南!”韦祁等人听后,不禁大吃一惊。在他们的印象中,江南人很少会来到陕北这个偏远的地方。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与陕北的荒凉和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来只听过北方人去江南。
徐孚远解释道:“我等是游学来到陕北,听到大同社要开议会,所以想要在肤施见识一下大同社的议会是怎么回事。”
“我等也是。”韦祁等人这才恍然大悟。大同社的议会制度的确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北方有大量的读书人都在此时来到肤施城,想要一探究竟。他们的内心除了惊讶,更多的好奇。他们没想到大同社的事情居然能传到遥远的江南去。
其实,夏允彝、杜麟征、周立勋、徐孚远、彭宾五人也有自己的无奈。
徐光启还是决定留在大同社,担任农学院院长,他们亲身经历之后,知道大同社并非是常规意义上的叛逆势力,他们认可大同社带来全新的组织形式和重新让天下形成了凝聚力,所以他们对大同社的组织和施展的政策是有好感的。
但他们还是难以接受大同社对士绅赶尽杀绝的政策。夏允彝他们能接受皇帝当做泥胎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