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陈子龙听了徐晨这番话进步与毒瘤的话,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他想到关中百姓在旱灾和士绅盘剥下的悲惨生活,他也是去过地主家族的,压抑,保守,沉闷是他们的主流,又想到自己在延安府工业区看到的那种那种万物竞争勃勃生机的景象,不得不承认商贾比士绅更加有生机。
徐晨所说的大同社的理念和目标,心中渐渐有了决定。他站起身来,郑重地向徐晨行礼道:“徐兄,为了关中百姓,某愿意为屯垦令。”
徐晨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走上前去握住陈子龙的手,说道:“子龙兄深明大义,有你相助,我们大同社的事业必能更上一层楼,天下百姓也有望早日过上太平日子。”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2月 27日。
凛冽的寒风如利刃般割着人的脸颊,延安府吴县的黄河河道上,一支庞大的队伍正缓缓前行。
黄河河道早已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宛如一条银色的巨龙横卧在大地上。
数千名农民军行走在冰面上,他们内穿厚实的羊毛衣,外披臃肿的羊毛袄,以此抵御这刺骨的严寒。
这些农民军手中,大多握着长长的长矛,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少数人则扛着火枪,神情警惕地护卫在队伍两边。
队伍的最中心,是几百架爬犁。爬犁上的粮食堆得像小山一样,每架爬犁由两匹健壮的马在前面奋力拉着,马儿呼出的热气在寒冷的空气中瞬间化作白色的雾气。
后面还有好几个士兵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推着爬犁,在这冰面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痕迹,整个队伍就这样缓慢而坚定地走向吴县。
吴县,这座位于延安府的普通小县,却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它靠近黄河,且此段河道较为缓和,成为了沟通山西行省和陕西行省的一条重要商道。
同时吴县设有大同社最大的粮食市场,此时,市场令高杰正站在市场门口,望着这浩浩荡荡的拉粮食队伍,眼中满是激动。
他身材魁梧身着一身整洁的官服,看到运粮的队伍靠近大声喊道:“来人!把这些粮食全部运进去,小心着点,别洒了!”
高迎祥走到高杰面前问道:“这次拉来了 5000石粮食,俺还差多少粮食能够攒够 10万石?”
高杰连忙上前,恭敬地说道:“叔,你已经攒够了 85000石粮食,再这样运三趟就 10万石粮食了。”
高迎祥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好,某再辛苦一下,再打下两三个围子。争取这个月内存够 10万石,这些粮食给俺买北河套商社的股份,这些股份交给俺闺女。”
“知道了,叔。”高杰看着高迎祥,眼中满是羡慕。
他本是李自成的小弟,对高迎祥非常了解。几年前,高迎祥原本经营着一个半商半匪的小马队,规模不大就这样半死不活。但后面搭上了大同社的东风,一年也有几千两的收入。那时的高杰觉得这叔叔的生意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能安稳度日。
可没想到,高迎祥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造反。高杰当时觉得叔叔脑袋有坑,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非要去冒这个险。
然而,事实却让高杰大跌眼镜。这一年下来,高迎祥为大同社运输了十几万石粮食,按照外面的市价,接近 30万两。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