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鸿基听了,不禁愕然。他实在是很难理解自己舅舅的想法,在他看来,明明在所有起义军势力当中,大同社是最强大的,发展机会也最多,舅舅为什么还要离开,去外面闯荡呢?
其实,李鸿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闯王李自成。他本是个老实人,性格沉稳,渴望生活的稳定。在历史上,即便被崇祯皇帝裁撤了驿站差事,他最初也没有想过要闹事反抗。而是又找了一份当兵的差事,想着继续吃皇粮,安稳度日。然而,明军内部腐败不堪,当兵连俸禄都时常拖欠,他没干多久,便无奈逃了出来。后来,他又得罪了当地的艾姓大户,为了保命,这才被迫投靠了农民起义军,从此走上了一条覆灭大明的道路。
而他家加入大同社也是机缘巧合。大同社占据整个米脂之后,顺理成章地接管了驿站系统。当时大同社并未公然举旗造反,甚至连县令都没有驱逐,李自成自然不知道自己头顶的东家已经悄然换了人。
反而是大同社接手驿站系统之后,对他所在的驿站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将其变成了后世类似服务区的地方,还补发了之前拖欠的俸禄。这让李自成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他觉得生活似乎又有了盼头。
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仅仅一年之后,大同社突然宣布占据延安府,公然举旗造反。一夜之间,他也稀里糊涂地成了贼寇的一份子。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李自成傻眼了,但他生性喜欢稳定,习惯随波逐流,也不知道离开家乡还能做什么,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加入大同社。
李自成小时候读过一些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在驿站工作多年,对驿站的各种弊病了如指掌。前段时间,大同社对各个系统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的制度规章建设。李自成凭借自己对驿站工作的熟悉,提出了不少独到的好意见,得到了大同社高层刘永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大同都督的转运大使,就这样时来运转,成为了大同社的中层管理人员。
此时徐晨还不知道,未来的大顺皇帝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属下。只能说银川驿这个名字太具有迷惑性,以至于徐晨都以为李鸿基还在银川,要等崇祯二年下岗之后才有可能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中。
肤施城在准备各种军事物资。肤施乡村也是一片忙碌景象,农户们纷纷收到了征召入伍的命令。对于延安府的百姓而言,这种战争动员并不陌生,他们常年处于与高原上蒙古人对抗的前线,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片土地。
曾经,面对此类征召,百姓们总是避之不及。战争意味着离别、伤痛,甚至死亡,家中的青壮劳力一旦入伍,整个家庭便失去了主要的支撑,生活陷入困境。然而,如今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同社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让这些农户对战争的态度有了截然不同的转变。
他们从大同社分到了 50亩地,这在旱灾频发的当下,无疑是雪中送炭,给了他们生活的希望。而且护卫队那丰厚的待遇、完备的赏赐体系以及高昂的抚恤金,都让农户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保障。如今,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惧怕战争和死亡,反而多了几分踊跃和坚定。
家中的妻子和母亲们虽然眼中含着担忧的泪花,但还是默默地帮他们收拾行装。她们知道,这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整个家庭和这片土地的未来。收拾妥当后,农户们在民兵队长的带领下,整齐有序地朝着肤施军营进发。一路上,脚步声、口号声交织在一起,彰显出一种别样的士气。
无数的民兵小队从四面八方汇聚在军营当中,原本规模仅有 2000多人的第一旅,在短时间内快速膨胀到 7000多人,加上火炮团,辎重营战地医院,等后勤设施,整个营地有上万士兵。
军营里顿时热闹非凡,新兵们充满朝气的脸庞上,既有对未知战斗的紧张,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