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口号一经喊出,效果显著,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建设家园、开拓土地的热情。
各个大队也纷纷响应,想出了一些简单易懂又充满斗志的口号。一大队喊着:“一大队,勇当第一。”
二大队也不甘示弱:“二大队,舍我其谁。”
三大队同样豪情万丈:“三大队勇往直前。”
在充足的粮食和劳动工具保障下,这些口号如同给大家注入了精神力量,让流民们干起活来充满动力,一个个热火朝天。
徐晨也拿着锄头,融入到垦荒队伍当中。经过这几年的磨练,再加上他自身独特的“外挂”助力,如今的徐晨已然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户。
他总能精准地以最佳角度把锄头锄进地里,轻松地将地翻起,三两下就把土块打碎,巧妙地把杂草的根系暴露在阳光下,让其晒死。他除草的动作高效又省力,很快就成了翻地的“排头兵”,身边围聚了不少流民,纷纷以他为榜样,跟在他身后学习。
徐晨身边的高小四更是紧跟其后,但无论他怎么努力,和徐晨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高小四满脸难以置信,忍不住说道:“不可能的,都督你开始种田也就这两年的事情,怎么动作比我这种了 30年地的人还要快。”
要知道,当初在高家寨时,徐晨可是从来不下地的,这才短短两年时间,徐晨就变成了农活高手,做起农活又快又好,连他这个老把式都自愧不如。
徐晨笑着回应道:“所以要多读书,了解其中的原理,才能更高效地做事情。哪怕是种地,也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啊。”
然而,徐晨除草过程中,眉头渐渐皱了起来。他发现地里的草蜢数量多得惊人,是去年的好几倍,只要翻动土块,就有一堆草蜢跳来跳去。
“久旱必蝗!”徐晨心中一紧,凭借经验,他意识到这是爆发蝗灾的前兆。他忍不住暗骂:“明末的老天爷真不给人一点活路啊,爆发旱灾还不够,还要来一场蝗灾。”
“先生,先生!”就在这时,不远处刘永和李文兵二人匆忙赶来。刘永跑到徐晨身边,焦急地说道:“先生,现在四周的流民听说我们大同社在分地,都往这边跑。这个月还没过一半,各地统计的流民数量就已经破万人了,照这个趋势,这个月预计会涌入 2万多流民。”
徐晨道:“人多力量大嘛。王二他们不是一直嫌弃兵力不够,总想着扩大军队吗?现在有这么多流民,兵力问题倒是不用太过担心了。”
刘永却没好气地说:“可是粮食怎么办?我们围剿了整个延安府的士绅,手中的粮食也就不过 150万石。现在依靠我们大同社吃饭的人已经超过 10万,一天就要支出 2000石粮食,一年下来就是 73万石粮食。看上去这些粮食能吃两年,但以现在流民增加的速度,只怕到年底我们就承受不住压力了。”
确实,大同社虽然在围剿士绅过程中收获了大量的钱财和粮食,但开销同样巨大。6万流民屯垦,由于开荒是重体力活,一人一日消耗粮食就是 2升,士兵、工匠、管理者也都是这个口粮标准,大同社对粮食的消耗速度几乎是一日就能清空一座粮仓。
李文兵也忧心忡忡地说:“先生,今年整个延安府到现在滴雨未下,干旱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了。我等应该未雨绸缪了,要不然粮食耗尽,大同社大好的局面必然崩溃。我提议从今日开始,粮食支出开始减半,同时大范围在四周购买粮食,以此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害。”
徐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