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鹤心中好奇,便稍微派人去探查了一番。这一查,结果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事情。这个重民社和大同社几乎是在同一年成立的,而且成立地点都是在米脂。最让人惊讶的是,重民社的社长刘南卿居然是大同社二号头目刘永的堂兄。
杨鹤暗自思忖,大家族养几双黑手套为自己办事,这种事情他能理解。但像刘家这样,黑手套发展成如今这般局面,他只能认为是刘家玩砸了,而徐晨趁机摆脱了刘家的掌控。
不仅如此,这个重民社还有南方那些社党们所没有的新举措。他们创办了重民报,通过这张报纸宣扬自己的主张。如今,重民报已经在整个陕西行省广泛传播,在西安城内更是随处可见,影响力不容小觑。
这让杨鹤既感到有些惊讶,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毕竟东林党为了掌控士林舆论,花费的钱财可谓是不计其数。毕竟每场私会就要邀请几千读书之人,那开销自然小不了。
重民社在经济不如东林党的情况下,只能另辟蹊径了。但他却没有想到重民社仅仅依靠一张报纸,却取得了和东林党不相上下的影响力。更关键的是,重民社的花费连东林党的百分之一都没有,这着实让杨鹤刮目相看。
怀着几分好奇,杨鹤也看了一些重民报所宣扬的主张。其中一些诸如减税、轻徭薄赋之类的老调常谈,他只是一扫而过,并未放在心上。但还有一些内容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报纸上提到权责对等,号召大族不要在灾年轻易赶走佃户,要减低他们所收的高利贷和地租。因为佃户一旦成为流民,最后往往只能落草为寇,反过来又会对士绅大族构成威胁,杀戮士绅。赶走佃户,无疑是在为自己制造敌人(很熟悉)。
后面还提出大族要联合起来抗击旱灾,吸纳那些因灾荒而流离失所的劳动力,可以把他们安排去修水坝、建水渠。这样一来,既能有效抗击旱灾,二来还可以提振粮食的产量。如此以工代赈的办法,可谓是一举两得,将旱灾和流民这两个难题一并解决。
杨鹤看完这些内容,不禁拍案叫绝,心中对重民社的这些主张极为赞赏。当下,他立刻找来家丁,吩咐道:“去请重民报社的刘南卿,贺函,高登三人前来,就说本官有事相商。”
“遵命!”家丁领命而去。
西安城作为关中地区的核心,虽不复汉唐时的辉煌鼎盛,却依旧散发着繁荣的气息。城内人口密集,多达二三十万,整个西安府更是汇聚了超过百万人口,这里的人们生活殷实,是关中地区最为富裕的群体。
刘南卿将重民社毅然迁至西安城。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堪称明智之举。重民社入驻后,凭借西安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其旗下的重民报迅速打开市场。
报纸销量一路飙升,先是轻松突破万份大关,而后如同脱缰野马,接连跨越两万份、三万份的台阶,最终稳定在六七万份左右。
随着销量的水涨船高,重民报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吸引了西安府众多酒楼客栈的目光,纷纷找上门来投放广告。报社由此步入良性循环,每一期报纸发行都能收获几十两银子的盈利,经济状况日益宽裕。
重民报的成功,也带动了重民社的蓬勃发展。社员规模从起初的几十人迅速扩张至上千人,其影响力辐射至整个西安府的各个县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
重民报社内的议事厅中,有几十名士子汇聚。
刘南卿站在厅中,神情严肃且激昂,对着一众士子侃侃而谈:“诸位,大明立国两百余年,养士之恩深厚。如今正值天灾频发、局势动荡之际,我等身为大明子民,理应为保我大明江山而竭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