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陈子龙果然被这番话深深地震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徐晨做事的手段居然如此简单直接,甚至有些粗暴,即便是当年的张阁的一条鞭法也不敢如此简单粗暴的对付地方的大族。
但他不得不承认,米脂如今呈现出的繁荣景象来看,这样的做法似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征税也非常简单,有多少土地收缴多少税。
他心中满是疑惑,忍不住问道:“那些大族难道就没有反抗吗?”
如此简单有效的方法,上千年以来为什么没有人做,就是因为做不到,历朝历代都要靠地方大族统治,这样损害大族利益的政策自然是难以推广开的。
齐绍光神色中带着几分同情,缓缓说道:“反抗!他们哪里有力量反抗啊。徐晨的手段巧妙且强硬,在大族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把他们的打手全给灭了。后面即便他们买通榆林卫军官都不是他的对手。
大族只能乖乖缴税,还多征收了5年的税负。为了上缴这些沉重的税负,他们不得不低价出卖土地。而大同社则顺势将这些土地收购,再分给米脂那些无地的百姓。不然,你以为那5万多流民是如何被顺利安置下来的呢?”
而后他内心有一股畅快道:“朝廷让他们每亩地上交几斤粮食,他们都不愿意,现在徐晨一下子收他们上百年的税负,逼着他们卖田卖地,好哇,好的很呐。”
陈子龙听闻此言,心中五味杂陈,一时竟不知该如何评价这个政策。毕竟,他家本就是大地主出身,在华庭还有几千亩的土地。徐晨这种大力打击大族的政策,从情感上来说,他本来是不太喜欢的。
但他又是一个道德感极高的士大夫,他也不满意大明现在的情况,想要改变,只是他找不到改变的方法,眼前米脂这片繁华热闹、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又在无声地告诉他,或许这样看似激进的政策,才能彻底改变天下。
这一日,阳光洒在大同报社略显简陋的办公场所,陈子龙带着自己三位传教士师兄匆匆赶来。
此时,主簿黄松年正在这里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政务。陈子龙与黄松年此前虽未谋面,但通过昨日与齐绍光的深入交流,陈子龙已经对大同社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知道在这尚未完全取代大明旧制的局势下,一县的主管便是主簿。陈子龙等人见到黄松年说明来意。
他眼中闪过激动的光芒,笑着说道:“陈兄,这些农书,不知某能否有幸先睹为快?”
陈子龙见黄松年对老师的书籍如此重视,心中好感顿生,微笑着回应:“自然可以。”
黄松年迫不及待地说道:“我一直对水利工程极为关注,想先看看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陈子龙听闻,立刻在农书中仔细翻找起来,不一会儿,便找到了有关农田水利的部分,恭敬地递给了黄松年。
黄松年接过农书,迅速沉浸其中。书中那些他从未见过的修水利方法,以及各式各样新奇的水利机械,让他连连惊叹,口中不断喊着“妙啊,妙啊”。
他越看越入神,心中不禁感慨万千,终于明白社长为何对这些书籍如此看重。在当下的米脂,这些农书所蕴含的知识,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简直如同及时雨,完全可以当作教科书来使用。
大同社对农书重视有加并非偶然,陕北连年干旱,想要保住粮食就必须兴修水利。黄松年能成为一县主簿,靠的正是对各种农田水利技术的精通。
在大同社,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晋升体系,社员们都清楚努力的方向。如今,看到这些农书所展现出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