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凛凛地杀到了延安府肤施城下。抵达城下后,徐晨并未急于下令攻城,而是吩咐手下人立刻着手赈济灾民。
此时的陕北,气温已然降到了零度左右。受小冰河期干旱气候的影响,天空虽还未飘下雪花,但随处可见水坑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在这寒冷刺骨的天气里,那条有着 1800年历史的秦直道上,却涌动着无数零零落落的大小队伍。
这些灾民身着单薄破旧的衣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扶老携幼,步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不时有人体力不支,倒在路旁,大多再也没能站起来。他们的眼泪早已哭干,却连为自己亲人挖个土坑埋葬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用一些杂草枯枝盖住亲人的身体,而后继续前进。
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行的,是一个不知真假的消息——在米脂,有一个大同教,教主姓徐,是个菩萨心肠,在米脂赈济灾民、分田分地。
这个消息,就像黑暗中的一丝曙光,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所以他们不顾严寒,毅然踏上了这条通往米脂的艰难之路。
徐晨在行军路上,看到这凄惨的景象,心中大为不忍,立刻询问详情。得知缘由后,他先是留下一部分粮食分发给这些灾民,安慰道:“乡亲们,绥德州如今正在推行均田,只要到了那里,便有活下去的希望。”
同时,他即刻下令让刘永在秦直道沿岸各处设立救济点,准备好热气腾腾的米粥和保暖的羊毛衣裤,全力救济这些流离失所的灾民。
然而,随着徐晨的军队逐渐远离绥德州,那些原本被救济的灾民却改变了方向。他们紧紧跟在护卫队后面,虽然徐晨说了绥德州有救济,但这些流民却不敢放弃眼前抓住的救命稻草。就这样,当护卫队抵达肤施县时,身后已经跟随着上万流民。
徐晨略作思索,当机立断,将这上万灾民组织起来,分成两营,安排他们充当后勤人员,发挥各自的作用。
与灾民把徐晨视为救命恩人截然不同,这一路的士绅们,却将徐晨及其带领的大同社视为恶魔一般。毕竟,他们消息更为灵通,早已得知大同社在榆林击败总兵杜文焕的消息。如今在整个陕北地区,大同社已然成为一股无人能敌的强大势力。
原本,若是仅仅如此,地主土豪们虽会心生忧虑,却也不至于恐慌到这般地步。关键在于,徐晨在绥德州推行均田制,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
延安各县的大户之间大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姻关系,彼此沾亲带故。如今绥德州的大户们纷纷外逃,通过这些外逃亲戚的口口相传,这一路上的大户们对绥德州那“无法无天、宛如王朝末日”的景象有了详细的了解。一时间,大同社在他们心中成为了最为恐怖的敌人,甚至比朝廷的军队都要可怕几分。
所以,当这些大户得知大同社的军队逐渐靠近自己的土地时,顿时慌了手脚。他们毫不吝啬钱财,急忙打开自家的钱库,搬出一箱箱的铜钱,四处招募家丁、长工和短工。同时,不惜重金购买弓箭、大刀等武器,让这些人日夜守在墙头,如临大敌般防备着大同社的进攻。
虽说他们心里也明白,这般做法或许起不了太大作用,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平复他们那惶恐不安的内心。
为了鼓舞士气,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大户们,连绫罗绸缎都不穿了,纷纷换上不知从何处找来的皮甲,装模作样地在众人面前表现出身先士卒的模样。
不仅如此,他们还故意恐吓村里的百姓:“大家听好了!那大同贼寇一旦来了,你们的妻子女儿都会被他们抓走肆意侮辱,家中粮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