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投靠他。可没了田地,一家人坐吃山空,生活陷入困境,好在他还是重民报的主编,还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生活。
如今大同社造反的意图已昭然若揭,只差正式竖起反旗。米脂已然成为了动乱的中心,局势岌岌可危,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尸横遍野的惨状。在这种情况下,脱离这个危险之地,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想到这里,高登站起身来,坚定地说道:“兄长若有去省城闯荡的想法,小弟自然愿意追随左右,唯兄长马首是瞻。”
其他重民社成员听闻,也纷纷响应:“我等愿意追随!”
毕竟,如今稍有见识的人都明白,米脂已然成为了一个危险的战争旋涡,“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道理,他们还是深知的,现在不逃离米脂以后就很难了。
大同报馆。
此地早已今非昔比。曾经的报馆区域已迁至别处的院子,如今这里摇身一变,成为了整个米脂的政治核心。米脂的田籍、户籍等重要资料,通通都迁移至此,三百余大同社员承担整个米脂的政务。
和明朝的小政府不同,大同社追求的是大政府,把原本士绅的权利收回,好处是权力更加集中,大同社的命令可以下达到村里,坏处是政务量暴涨了几十倍,齐绍光做县令的时候,除了收税的这段时间,其他的时候都是风花雪月,吟诗作对。
而刘永等人忙得焦头烂额,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风暴之中。
他们不仅要忙于米脂的田赋征收工作,追缴士绅们拖欠的粮食,重新梳理划分原本的田籍;还要在米脂精心组建一套属于大同社的军事体系,为即将到来的残酷大战做好充分准备。与此同时,为这套军事体系筹备足够的后勤物资,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然而,祸不单行,周边的流民如潮水般涌进米脂。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宝贵的人手,去安置这些流民,为他们寻找合适的活计。如此一来,政务量陡然暴增了十几倍,每个人都被繁重的事务压得喘不过气,简直如同牲口一般连轴转。
这一日,朱治和周晓珊两人神色匆匆,拿着统计好的文件快步走到刘永面前。朱治率先开口说道:“主簿,经过统计,整个米脂已有 3000户加入了咱们的民兵体系。接下来,要对他们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军事训练。这期间,需要 6000套训练服,预计花费 1800两银子;每人配备两双牛皮鞋,这部分花费 300两。民兵训练期间,每日需要 2升口粮,冬训为期 100日,总共需要划分 6000石粮食。另外,还需要 3000支火枪,3万斤火药。而且,目前飞雷炮的射程还是太近了,考虑到日后要面对明军主力,火炮必不可少,所以护卫队计划建立一个火炮营,需要铸造十门火炮,需要1200余两。”
刘永接过文件,看着这长长的清单,不禁苦笑着摇头:“光这些开支,就得两万两银子啊!要是没有张光等人搜刮来的那些钱财,只怕咱们根本养不起这样一支军队。”
但他深知军事建设对于大同社的重要性,稍作思索后,还是果断地盖上了他主簿的大印。
此刻的他,越发明白先生当初坚持追缴田赋的深意。在如今这种既要赈济灾民、又维持米脂局势稳定,还要扩充军备的情况下,每一项开支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即便是收了三成的税,也无力承担如此巨额的费用,也只有米脂那些家底丰厚的大族,才有足够的财富来支撑这些开销。
刘永再深入想一想,大明朝廷现在不也是要面对一样的局面,因为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