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名气脱不开关系。
尤其是这段时间,各路媒体还在讨论《她》到底是不是新世纪以来最好的作品呢。
这帮影视圈的老白男,其实也是挺喜欢附庸风雅的。
陈麟风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不少时候,讨论的话题,都是文学相关。
一开始他还不太理解,这群拍电影的到底是想干嘛。
但随后一想,学院的这帮人,年纪都不小。
他们过去的那个年代,文学的地位,可要比现在高多了。
陈麟风这么一个,可称为文学作家的人,跟他们坐在一起讨论文学,多是一件文雅美事。
负责公关的经理察觉到了这一点,因而立马调整策略。
在联络这些学院派评委的时候,总是会更多的提及陈麟风的文学身份。
并且让他在交流过程中,稍微矜持一点,别太给他们面子。
反而效果更好了。
嗯?
《小丑》的奥斯卡策略,当然不只是公关这一环。
还有在宣传口径上的转变。
之前的半年里,媒体上不断维持着《小丑》的热度,多是报道电影的影响力,以及观众们对它的热爱等等。
像是imdb网站中,电影进入top20行列,就是宣传的重要一环。
让人知道,这部电影在大众眼中,是足以媲美过去那些经典作品的级别。
而进入到颁奖季之后,媒体的角度开始有些变化。
超英电影和严肃话题的融合。
原创剧本如何融入超级英雄题材。
票房最高的文艺电影。
《小丑》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可能以超英电影的身份,受到专业领域欢迎的作品。
等等。
这是在塑造《小丑》的逼格和开创性。
如果作品带有一些独特的意义,甚至未来可能在影史中,具备特殊的地位。
那么评委们在看待它的时候,大概率就会另眼相待。
比如《指环王》,就是典型。
一部在当时属于超高票房的电影,最终奥斯卡上提11中11。
以至于最佳外语片得主,获奖感言上来第一句就是,“感谢《指环王3》没有报名最佳外语片。”
他们的营销策略,就是强调电影本身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票房多就成了一件好事。
当然,高票房本来就是好事,只是在学院评委面前,就不一定了。
这些老白男一般是不太待见高票房电影的。
12月初,皮特筹备有关《小丑》的学院观影,得以成行。
到场的不仅有众多学院评委,还有学院主席谢丽尔艾萨克斯。
电影放映结束,众多评委几乎都给出了好评,颇有些大势所趋之感。
今年另外的两部奥斯卡热门,《为奴十二年》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