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江文咳了一声,开始说出自己的见解,
“剧本中设置有一个神父,这个我明白你们的用意,生命在大灾面前如此脆弱,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宗教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所有想要有所作为的电影,都在探讨深刻的命题。
但晓刚探讨的太浅了,至少我从你的描述中没有听到。”
“是啊,”陈麟风接口道,“一部电影想要足够深入人心,一定要有自己的内核。”
“饥寒交迫之下,人命如同草芥,说死就死,主视角的‘老东家’,他的一切亲近之人逐渐失去,家人、故乡、财富、希望一点点离去。
在不断失去的过程中,人要怎么坚持,要靠什么继续生活?
最终老东家遇到了一个死了母亲的小女孩,终止了自毁的念头,但这只是活着,不是生活。
我想老东家在未来,在故事结束之后,一定是继续生活下去了,但这些观众看不到。”
“小陈说的没错,电影必须要有精神主旨,不能只是出于展示历史这个目的,这样很好,但还不够好。”江文表情严肃的强调。
他在这方面一向是不缺的,甚至过于充足了。
典型就像《太阳照常升起》,已经充足到常人看不懂的程度。
而冯晓刚则是另一个极端,电影比较空洞,有的时候只有私货,没有思想。
陈麟风为了好说明,举了个例子,“想想《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在里面塞了不少关于人性。人道和生存意义的探讨,片中的人物,都在不断诘问生命的价值。
放在《1942》这里,老东家不断遇到让人悲伤绝望的事,他难道不会有想法吗?
哪怕再朴素,再浅显,也是其精神所在。
同样,拴柱被鬼子杀死,他为什么会走向这样的结局,此前他一定是有了想法,才会不愿意配合鬼子兵。”
陈麟风将故事中的几个人物一一点评了一遍。
大概都是那个问题,这些人只遇事,而少有情感表达。
有时候不用过多,关键时候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整个故事以及氛围就不一样了。
其实他刚才说到老东家的时候,联想到了《漫长的季节》中的王响。
同样是面对着不断地失去,也是因为一个孩子,放弃了自毁的念头。
但剧中一直在描述的那个“向前看,别回头”,其实就是王响的思考,也是导演给出的答案。
这个答案,体现在此前很多人物身上。
也因此,整部剧显得厚重感十足。
冯晓刚静静地听着对方分析,还有江文不时的附和补充,心中有些苦涩。
他本来是抱有很大的野心的,没想到在剧本阶段,就被挑出了这么多问题。
难道我真的比这些拿过奖的导演,差的很多?
不过对方毕竟是连续在国际上拿奖的编剧大家,冯晓刚能听得进陈麟风的意见。
他一边点头,一边在心里记,后来干脆用手机录音,把这些意见记下来。
最后,聊完这些剧本的问题。
陈麟风则说起了别的。
“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