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路子并不远,是有可能转换赛道的。
葛飞火大了,“你们不要被外在的诱惑给迷失了自我,你们走文学之路的初心呢?”
很快争吵就上升到人参公鸡。
……
这场争辩持续了半夜,后来被各个来霓虹交流的杂志社主编知道了。
他们对比也意见不一,有的强调文学性,有的支持鼓励写好故事,提升销量,谁也说服不了谁。
成永新作为收获这样文学类杂志大社的主编,自然是希望纯文学发展的好,只是他也清楚现在的市场变了,通俗文学更好卖。
他作为这次交流团的带队人,是需要推动国内的文学作品更好的传播到国外的。
成永新打断了大家的争论,“咱们就不争到底什么作品更好了,既然知道了霓虹出版社更看重有故事性的作品,那咱们就不能闲着。”
他重重的一挥手,“调整思路,大家马上通知国内的同事,让他们尽快筛选一部分故事精彩的通俗文学作品出来。
趁着这次交流会还没结束,想尽一切办法,将书推出去。”
“这是正理,能把书推出去才是真本事。”
各家都开始联系国内杂志社,陈麟风新书签约的事作为鲜明的例子,自然没少被挂在嘴上,很快在业内传播开来。
随后两天,仍有几家出版社前来寻求合作,陈麟风听了他们的条件,没有出现条件更优越的。
三天后,陈麟风和讲谈社正式签订合同。
交流团其他作家的合同签订也被安排在一起进行,因为媒体要集中进行宣传。
另外现场还有国内出版社引进霓虹国的作品的签约仪式。
相比霓虹引进华国的,国内引进霓虹方的文学作品数量就多了不少。
作为这次交流会的重要成果,霓虹方面来了不少记者,国内也有驻霓虹的记者进行了采访。
霓虹方面重点报道的是陈麟风和霓虹方面的作家,国内主要将重心放在国内几个成名作家,陈麟风只是顺带。
这也不意外,在国内,陈麟风只是刚刚起步,和那几位成名已久的大佬没有可比性。
霓虹方面媒体就不同了,对于他们来说,华国作家在他们眼里都不知名。
这些记者里不少是应讲谈社邀请来,本身是带着任务的,他们一拥而上采访陈麟风,带着其他不相关的媒体也跟上。
不过单说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异国天才作家,从新闻价值上来说,也确实是很有爆点。
看着霓虹记者只采访一个小年轻,这边国内的几个作家当即脸色就沉了下去。
他们前阵子吵了大半夜不就是看不得一个小孩子出风头嘛,这会儿被外国记者这样对待,心中的妒意怎么也压制不住。
几个人看着这边热闹的景象,心中冷笑不已,现在笑的欢,以后拉清单。
他们不止是作家,还是知名的文学评论家,在霓虹这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回到国内就不是这样了。
“回去看我怎么给他这本书上眼药,”葛飞咬牙切齿,比不上一个小年轻,让他心中极度不平衡。
陈麟风知道有些人对他心生不满,之前有关他的讨论也听说了。
但人心最难改变,他又不是华元,做不到人人都喜欢,只能听之任之。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