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
朱旺要组建一支前所未有的强大海军,要开启一个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这意味着,朝廷的资源,将会大量地向沿海、向军队、向那些他们看不起的“商贾”
和“匠人”
倾斜。
而他们这些习惯了在朝堂之上,靠着嘴皮子和党同伐异来获取权力的文官集团,其话语权必将被大大削弱。
这,才是他们真正害怕的!
朱元璋将这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但他没有点破。
他只是将目光,投向了站在百官前列,一直沉默不语的太子朱标。
“标儿,”
他淡淡地开口,“此事,你怎么看?”
一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朱标的身上。
朱标缓缓走出队列,对着龙椅深深一揖。
他抬起头,脸上没有丝毫的波澜,声音沉稳而又清晰。
“回父皇,儿臣以为旺哥此举,虽有不妥之处,但其心可昭日月。”
“旺哥之心,在于开海,在于强国,在于为我大明,开创万世未有之基业。
此乃利国利民之大策,儿臣全力支持。”
“至于招安罪囚,”
朱标顿了顿,话锋一转,“儿臣以为,堵不如疏。
与其让他们流落在外,成为我朝心腹之患,不如将其纳入掌控,化为己用。
正如旺哥所言,世间之力,无分好坏,关键在于掌控之人。”
“儿臣相信,有父皇您的天威镇慑,有旺哥他的神鬼之才,这区区数万罪囚,断然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反而能为我大明海军的初创,提供最宝贵的人才和经验。”
“故,儿臣恳请父皇,准其所请,静观其效。
若有差池,儿臣愿与旺哥一同担责!”
朱标的这番话,说得是不卑不亢,掷地有声。
不仅表明了他对朱旺毫无保留的支持,更展现出了一个储君应有的担当与气魄。
詹徽等一众言官,听得是目瞪口呆,准备好的一肚子反驳之词,硬生生地被堵了回去。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一向以“仁厚”
着称的太子殿下,竟然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澳王那边!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儿子,眼中,终于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很好。
这,才像是咱朱元璋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