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够把朱家拔起来夺回大权,让吴国度过这次危机,称不称臣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可惜这次蜀汉没有派使者前来,否则自己就敢再博一把,当着所有朝臣的面对使者俯称臣,堵死朱先的后路。
“司马炎,朕希望你的攻势可以再猛一些!”
孙酦将目光看向北方,心里默默的祈祷着。
随着陈寿将雍州的土地统计出来。
留守成都的樊建也开始忙碌起来。
长安刚刚下来旨意,准备给购买了朝廷国债的百姓兑现土地。
当初刘谌售国债的时候就说了,北伐成功之后,便是大汉国债兑现之时。
现在长安已下,北伐的第一目标已经完成。
刘谌自然要信守承诺,给益州和汉中百姓兑现当初的诺言。
何况关中豪族出逃之后,带走了大量的财富。
却遗留下来许多土地。
刘谌迫切的需要将这些无主之地转化成大汉的生产力。
那么此时兑现国债就是最合适的时候。
但对于樊建来说,兑现国债固然是一件能够增强百姓对朝廷信心的好事。
可随之而来的,又会有新的问题。
那就是益州的土地该怎么办?
当初售卖国债的时候,为了给益州和汉中百姓提供足够的吸引力。
刘谌把国债的规格提高到一个非常离谱的地步。
只要购买十五份以上的国债,百姓就可以从朝廷手中兑换到一份远益州所拥有的土地。
又因为刘谌为了防止土地兼并,早就已经将土地改革国有化推行完毕的原因。
这些土地百姓只有耕种资格,没有售卖和转让的资格。
如此一来,这些百姓就会面临两个选择。
要么放弃掉雍州的土地,继续留下来耕作。
要么放弃这里的土地,接受朝廷的安排前往雍州。
无论哪个选项,在樊建看来都是对国力的一种无形削弱。
因为土地空闲在那里,就是一种浪费!
陈寿和李密等人已经被陛下调到长安。
短则一两年,长则两三年。
皇后和太子也会前往长安。
这会让很多人做出前往雍州的选择。
若是不在此之前,将这件事给解决掉。
将来是会出大问题的!
此时的樊建,反倒是羡慕起当初直接将国债奉献给朝廷的那些士族们。
他们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烫手山芋不用接,还能从朝廷手里分得通商份额。
将来于国家还是有功之人,简直就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樊建也不是没有考虑过效仿之前刘谌重启汉中的举措。
以土地来吸引晋、吴两国百姓前来。
但晋国和大汉现在势同水火,且和大汉接壤的地方多被士族所控制,百姓很难逃来益州。
吴国就更不用说了,在樊建得知刘谌要让吴主去帝号,对大汉俯称臣的时候。
他就知道这条路暂时是走不通了,除非吴国真的能对大汉俯称臣,否则吴国不被大汉灭掉一天,两者之间就只能互为仇敌。
为今之计,恐怕也只能派人出去寻找那些蛮人,然后对其进行教化,让他们脱离蒙昧,承沐皇恩了。
在樊建为这件事操心的时候,刘谌同样也没闲着。
雍州那些原本在士族手里为奴为仆的人在成为大汉子民之后,便拥有了做人的资格。
朝廷又给他们分了足够养活他们一家老小的土地。
这种举措立刻就迎来了雍州百姓的拥护。
可这样依然不够,大量的土地在闲置。
闲置就意味着朝廷依然需要从大后方调集粮食到雍州支援作战。
所以刘谌才会给樊建下那道旨意。
刘谌当然知道这会导致益州后方空虚,让益州的土地闲置。
但在刘谌看来,这种交换是值得的。
即便是后世那个运送能力十分达的时代,从一处往另一处调送物资也是需要动用国家力量才能完成的事。
更遑论如今这个时代,单是路上的消耗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仔细算下来的话,让益州百姓来雍州耕作,要比直接从益州调粮过来划算的多。
但一想到益州大量土地有可能会陷入荒废,刘谌就感到一阵肉疼。
按理说刘谌也可以派人往羌胡的地盘上去劫掠人口,用来补充人口。
并且陈寿他们也做过这样的提议。
但最终还是被刘谌放弃了。
一来草原游牧民族素来不事耕作,没个年教下来根本不可能学会种地。
二来现在局势尚未稳定,骤然用这些外族,只会给自己增加变数。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了胜利的最后关头,越是要小心再小心。
就在刘谌已经做好舍弃一部分益州利益的时候,转机来了。
刘谌收到了司马伷在辽东被慕容鲜卑立为皇帝,并且准备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