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脱京口
【德祐二年,二月底。】
【押送人员抵达镇江。】
【队伍抵达镇江,并在此暂驻。元军大将阿术驻扎于此,准备在此渡江。】
【镇江驿站。】
【一股混合着江水腥气与铁锈味道的风,卷入了驿站的破旧门窗。】
【文天祥坐在一张积满灰尘的木榻上,屋外是两名按刀而立的元兵,他们并不像之前战场上那样紧张凶悍,而是嘻嘻哈哈,毫无纪律。】
【或许,是因为宋朝已经灭亡,皇帝太后大臣等人都被尽数羁押,他们再也没有敌人,所以才会如此懈怠放松。】
【文天祥走到窗边,目光越过矮墙,向外望去。】
【这连绵的远山,这浩荡的大江,他认得。】
【昔日他曾以朝廷官员的身份途经此地,那时江山虽已有疮痍,却仍是赵宋的衣冠故土。如今,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它们沉默地矗立流淌,仿佛还认得这位旧日的宰相,却只能无言地见证着他的囚徒之身。】
【镇江城内,那些昔日的同僚、旧部的将领,他们此刻在哪里?是已殉国,是已逃散,还是……已屈膝在新主的阶下?】
【他举目四望,除了凶悍的元兵,便是匆匆避让、不敢与他对视的零星百姓。没有一个可以倾诉、可以托付的故人。】
【他的视线向下,落在驿站前的官道上。】
【官道上,深深的车辙是元军重械碾压留下的疤痕,路旁的断壁残垣诉说着不久前的激战。而如今,在这条伤痕累累的道路上,往来奔驰的,不再是宋家的仪仗或驿马,而是元军骑兵的快马和运送辎重的大车,扬起的尘土,都带着异族的膻悍气息。】
【这一切,都让他心如刀绞。】
【他闭上眼,无尽的悔恨与自责涌上心头。】
【襄阳、丁家洲、临安……一步慢,步步慢。】
【大势已去,狂澜既倒,纵有补天之心,已无回天之力。这愁绪,不仅压在他的心头,更让整个天地都为之黯淡,仿佛蒙上了一层新的、无法驱散的阴霾。】
【他下意识地抬起头,目光投向北方。】
【那是元大都的方向,是他此行的终点,也是他囚徒命运的象征。】
【那条漫长的北上之路,每一步都将离故土更远,每一步都是更深的屈辱。】
【他这具身躯,曾承载着状元的荣耀、宰相的权责、督师的威仪,而如今,只剩下俘虏的标签。】
【他回到桌前,缓缓写下了一首《镇江驿》】
【《镇江驿》】
【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无人。】
【俯仰干戈迹,往来车马尘。】
【英雄遗算晚,天地暗愁新。】
【北首燕山路,凄凉叹此身。】
【写完之后,看守的元兵立马收走了纸张,匆匆往外走去。】
【然而,文天祥却在黑暗中紧握的拳头,指节渐渐发白。他的眼中,除了悲凉,更在深处燃起一点不肯熄灭的火焰。】
【不,不能就此认命。】
【陆秀夫和张世杰,一定还能再续宋祚。】
【一切,都还未尘埃落定。】
【二十九日。】
【门被轻轻推开,杜浒闪身进来,他脸上混杂着紧张与决绝,低声道:“丞相,一切都安排妥了。王千户……已答应明日陪我们出城散心。”】
【文天祥微微颔首,没有说话。】
【不管是元军还是宋军,在足够的金银攻势下,总能找到空子。】
【文天祥的目光扫过身边这十一位随从——杜浒、余元庆、金应、张庆……每一张脸都因长期的囚禁而憔悴,但每一双眼睛里都燃烧着不屈的火焰。】
【他知道,这是在赌命。】
【文天祥看向那位本地出身的汉子,“余元庆,船,当真可靠?”】
【余元庆重重点头,声音沙哑却坚定:“丞相放心,那是小人过命的交情,他已立誓,就在蒜山下的江边等候!”】
【第二天,一行人假意出游,由那个被金银喂饱了的王千户押送,竟真的骗过了营门守军,出了城。】
【行至僻静处,杜浒一个眼色,几名随从一拥而上,迅速将还在哼着俚曲的王千户捆成了粽子,塞住了嘴,弃于乱草之中。】
【“快!”文天祥低喝。】
【由余元庆引路,众人一头扎进芦苇丛中,向着预定的江岸深一脚浅一脚地狂奔。】
【江风凛冽,吹得人透骨生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