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他都懂,他只是看到百姓吃树皮、吃观音土的画面难受想哭罢了。
他忧心现在的大旱会不会也让大唐变成这样饿殍遍野的画面。
对于天灾,他涌起深深的无力感。
【他暗暗立下志愿,要让华夏人吃饱,永远不再挨饿。】
【因此,袁隆平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投入到水稻的研究之中。】
【他坚信通过改进水稻的育种方式,可以提高产量。】
【那时,他或许从未想到,自己今后的工作,将与华夏乃至世界的命运,紧紧相关。那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勇者之路。】
【然而,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
汉武帝一脸动容。
粮食对于帝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没有天灾和战乱,每个皇帝都会想方设法的广积粮食,兴建粮仓。
就是为了防止荒年出现,百姓饿着肚子,甚至爆发起义。
他忍不住直叹气。
华夏后人想必是没有存粮了。
作为一个帝王,最是见不得百姓受苦。
百姓家家有余粮,生活富足。这是每一位帝王一生的愿景!
这个袁姓后人不是帝王,却是悲天悯人,于乱世中立下宏愿!
如果这个袁姓后人如果真的能改进水稻的育种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这将能拯救多少人!
是大功德之人!
袁姓后人绝对是能封神立庙的存在!
“来人,传画师为其画像。”
“太史令,记录其生平。”
“大司农,候在一旁,等待水稻杂交之法。”
“如若他真能做到他所愿之事。”
“朕愿在大汉立农神庙!”
汉武帝的声音振聋发聩,响彻朝堂。
【整整一年的钻研,他都没有取得任何突破。】
【但他仍然每日坚守在田地,查看一株又一株的稻穗。】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也许是辛勤的回报。】
【1961年7月,袁隆平在稻穗中,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植株。稻穗又大又齐颗粒饱满。】
【他如获至宝的将种子保存好,随后将这株水稻的子体进行播种,想要看看是否可以种出与父体一样的雄壮植株。】
【结果却不如人意。】
【子体水稻混乱无序,高矮胖瘦,一应俱全。】
【这一度让袁隆平心情低落,但是经过细心的研究分析之后,他发现这个混乱的特征正是植物杂交后,性状分离的表现。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
【水稻如果杂交得当,就能够取得超凡的生长。】
【于是袁隆平坚定了研究杂交水稻的方向。】
【然而西方科学家断言,研究杂交水稻就是对遗传学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