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粤语诗)
一一含泪与青春期小儿子嘅对话
文\/树科
\"啲菜冇味,我嘅心淡\"……
我听到确有哲理!
明明酸甜苦辣咸
点止呢啲,点止百味……
哎呀呀,我嘅青春期
你哋啲嘅青春期……
点止多味?皆因多味
百味吃得冇味……
《树科诗笺》2025.5.11.粤北韶城沙湖畔
《味外之味》
——论树科《人生百味》的诗性哲学与情感张力
文\/阿蛋
一、方言入诗:打破语言壁垒的诗意突围
树科的《人生百味》以粤语方言为载体,构建起独特的语言场域。“啲菜冇味,我嘅心淡”,开篇便以口语化的粤语表达直击人心。这种方言入诗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传统诗歌对书面语的依赖,赋予诗歌鲜活的生活气息。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曾指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它承载着特定区域人群的情感记忆与思维方式。在这首诗里,粤语词汇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地域辨识度,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粤北韶城的生活场景之中,真切感受到那份烟火气息。
方言的使用还巧妙地塑造了诗歌的人物形象与情感氛围。青春期儿子用“啲菜冇味”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这种充满生活质感的表达,既符合青少年的语言习惯,又暗合其在青春期复杂多变的心理状态。诗人以方言为媒介,实现了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捕捉与细腻呈现,让诗歌在语言层面就具备了强大的感染力。与传统诗歌追求典雅庄重的语言风格不同,《人生百味》通过方言的运用,开辟了一条贴近生活、直抵人心的诗意路径,展现了诗歌语言的多元可能性。
二、滋味隐喻:从饮食到人生的哲学思辨
诗中“酸甜苦辣咸”的滋味意象,成为连接饮食与人生的关键纽带。滋味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感官体验,在文学创作中却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苏轼曾言“人间有味是清欢”,将滋味与人生境界相联系;李清照笔下“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借酒之滋味抒发人生愁绪。树科在《人生百味》中,同样赋予滋味以深刻的哲学内涵。
“明明酸甜苦辣咸,点止呢啲,点止百味”,诗人突破了对滋味的表层认知,将其拓展到人生的广阔维度。青春期的复杂情感、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经历,都被浓缩在“百味”之中。这种从具体滋味到抽象人生的升华,体现了诗歌的象征手法。滋味不再仅仅是味觉的感受,而是成为了人生体验的隐喻,它包含了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悲伤、希望与迷茫等多重情感与经历。
“百味吃得冇味”一句更是神来之笔,将诗歌的哲思推向高潮。当人生经历了无数滋味,反而产生了“冇味”的感受,这种审美疲劳与情感倦怠的表达,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悖论。它让读者不禁思考,在尝遍人生百味之后,我们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是更多的滋味体验,还是超越滋味的内心平静?这种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赋予了诗歌厚重的思想深度。
三、代际对话:青春期语境下的情感共鸣
诗题“含泪与青春期小儿子嘅对话”,明确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青春期作为人生的特殊阶段,充满了矛盾与挣扎。诗人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诗歌,构建了代际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在“哎呀呀,我嘅青春期,你哋啲嘅青春期”的感叹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自身青春岁月的回忆,以及对儿子当下青春期的理解与共情。
这种代际对话在诗歌中并非简单的情感倾诉,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青春期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身份认同、价值观念等诸多困惑。诗人通过与儿子的对话,展现了青春期的共性问题,无论是自己的青春还是儿子的青春,都充满了多味与迷茫。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诗歌具有了普遍的人性价值。
同时,诗歌中的对话也体现了代际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诗人没有以长辈的姿态去说教,而是以平等的视角去感受儿子的内心世界。这种理解与包容的态度,不仅让诗歌中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也为读者提供了处理代际关系的有益启示。在当代社会,代际之间的沟通障碍日益凸显,《人生百味》通过诗歌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温暖而有效的代际对话模式。
四、诗歌结构:简约形式下的丰富意蕴
从结构上看,《人生百味》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意蕴。诗歌以儿子的一句话开篇,引发诗人的思考,随后围绕“百味”展开层层递进的论述,最后以“百味吃得冇味”作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这种简约的结构形式,避免了诗歌的拖沓冗长,使情感表达更加集中有力。
诗歌的节奏把握也十分精妙。短句的频繁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如“点止呢啲,点止百味”“点止多味?皆因多味”等句子,短促有力,如同急促的鼓点,敲击着读者的心灵。这种节奏的变化与诗歌所表